保险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格式合同,其中的保险条款是合同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当事人相互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当保险合同发生争议时,解释保险条款成为一个难题。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仲裁员的职责不仅体现为解释法律,还必然涉及解释合同。因此,可以说没有解释就没有司法。
我国原《保险法》第31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一法条是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的。尽管在1999年制定和实施了《合同法》,其中第41条规定:“对于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于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格式条款,应当采用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对于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情况,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然而,2002年修正的原《保险法》第31条未作任何修正,使该法条一直沿用到新《合同法》施行前的2009年9月30日。
原《保险法》第31条的立法缺陷在于,对保险合同格式条款适用“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解释”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未作限制性规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部分裁判机关在解释保险条款时的片面和过激,只要当事人对保险条款存在歧义,就一律按照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解释的原则作出对保险人不利的解释和裁判。这样的裁判往往被称为“依法裁判”。原《保险法》第31条的立法缺陷不仅导致了一些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错误裁判,还使这些错误裁判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有时,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裁判结论甚至被冠以“适用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规则”的美名。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最初的裁判机构作出了这种错误的裁判结论,很难通过上诉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或仲裁撤销程序来纠正。
我国法律对于格式条款的解释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格式条款会被视为无效。当存在多种解释时,解释应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无效情形包括: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违反《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格式条款,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强
我国法律中关于格式合同的履行监督责任和格式条款的订立规则。当事人应监督格式合同的履行,违反合同约定需承担违约责任。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时,提供方需遵循公平原则,以合理方式提醒对方注意免责或限制责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要求对条款进行说明。同时,对格式条款
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的区别。自愿保险基于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双方自愿订立保险合同;而强制保险则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特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范围受严格限制。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通常为强制保险。
关于继承权的法律条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在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情境下会产生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样的行为不论最终是否成功,继承人都会丧失继承权。文章强调了法律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