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承诺的主体只能是受要约人。这意味着,非受要约人所作出的承诺并不构成承诺,而是对要约人发出的要约。
承诺的内容是同意要约,强调承诺的内容应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如果承诺实质性地改变了要约,那么这将构成一个新的要约。我国合同法对承诺与要约内容的一致性原则进行了灵活处理,允许承诺作出大量实质性的变更。
承诺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如果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那么承诺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如果要约是以对话方式作出的,那么承诺应及时作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要约是以对话方式作出的,那么承诺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到达。
根据《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如果承诺不需要通知,那么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根据以上定义,承诺的生效时间根据承诺的方式而有不同的确认标准:如果以通知方式承诺,那么承诺自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的定义、生效条件以及效力的体现方式。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其生效需满足主体、内容、期限等条件。承诺的效力体现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合同在承诺生效时成立。此外,还讨论了承诺迟到和失效的情况。
合同中承诺的必要条件,包括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向要约人作出、内容必须与要约一致,以及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承诺是合同成立和生效的关键要素,一旦承诺生效,合同即告成立。
承诺的要件及其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生效时间和处理规则。承诺必须绝对和无条件地对应要约内容,由合法的受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提出。关于承诺的生效时间,存在投递主义和到达主义等不同计算方式,《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了“到达生效”的原则。逾期承
承诺合同的自愿原则及其相关概念。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合同交易中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期限和生效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承诺的撤回、迟延与迟到以及承诺的内容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