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的履行一般是指债务人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其义务的行为。根据我国传统立法,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从而对债的履行给出了一个基本界定。债的履行是债法原理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范畴。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种种形式的分期履行之债,即债务人不是整体性地作出给付行为,而是依时间或地点等要素将债权切割成数个权利形态依次给付。分期履行以时间为定位,多见于金钱之债,主要适用于金钱给付的情形;分批履行以标的物为定位,常见于财产之债,适用于给付标的为物的情形。为了实现论述上的和谐性以及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本文将分期履行和分批履行纳入分期履行之债的范畴。
债权与债权的请求权有所不同。债权是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而债权的请求权是债权人由该种权益所产生的请求相对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债权的请求权只是债权的主要权能而并不是其全部的权能。在分期履行之债中,债权的请求权可以衍生出数个债的请求权。分期履行之债中的某期履行问题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即赔偿请求权,可以独立于原债权而存在。
分期履行之债的请求权是否可分存在不同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分期履行之债的请求权具有可分性更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债的可分性应当根据不同具体情形来确定,不能简单地采用单一的判断标准。从给付本身是否具有可分性来考察分期履行之债是一种常用的标准,但判断给付的可分性要综合考虑给付本身是否适合作量上的切割以及法律上使其可分的考虑。
中国《婚姻法》中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包括其主体、内容和客体。扶养关系的主体是夫妻,分为扶养权利人和扶养义务人。内容涵盖了扶养权利人所享有的受扶养权和扶养请求权,以及扶养义务人所承担的扶养义务。客体则是这些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只有在扶养义务人不履行义务
合同法中的三大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这些抗辩权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合同中的先后履行顺序、对方的履行情况和是否存在不安抗辩的情形等。这些抗辩权的设置可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使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抗对方的请求权
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内容。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特定法定原因下,已过的时效期间无效,待原因消除后重新计算。其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法定事由包括起诉、请求和认诺,这些事由会中断诉讼时效并重新开始计算。对于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的情况,应当认定产生诉讼时效中
无效合同返还财产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计算方法。合同被确认无效后,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需要提出请求之日起开始计算。若权利人已提出返还请求,则诉讼时效从主张权利之日起算。权利人应及时行使权利并履行积极管理责任,以避免诉讼时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