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结婚彩礼 > 婚约财产纠纷谁可以诉讼,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

婚约财产纠纷谁可以诉讼,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

时间:2025-01-2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966
在我国传统的风俗中,有彩礼的习俗,那么婚约财产纠纷谁可以诉讼,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关于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婚约财产纠纷的诉讼主体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以及2020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婚姻法》规定,婚约财产案件的诉讼主体在审判实践中经常成为当事人答辩或上诉的主要理由之一。婚约财产关系的产生涉及多个人的行为,包括给付人和接受人。对于给付人来说,可能是男方本人、男方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对于接受人来说,可能是女方本人、女方父母或近亲属。从彩礼的来源来看,可能是个人劳动收入或家庭共同财产,因此,给付彩礼的问题往往涉及双方的家庭关系。

在确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原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果给付的彩礼来源于男方本人的劳动收入或其他合法收入,原告只能是男方本人;如果给付的彩礼来源于男方全家共同财产或共同债务,男方及其父母均可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在确定被告时,如果给付方在给付彩礼时明确说明给付女方或其父母接受,应将女方或其父母列为被告。如果在给付彩礼时,女方或其父母均在场,而给付人没有明确表示彩礼给付给谁,导致纠纷发生后女方及其父母相互推诿,可以将女方及其父母作为共同被告。这样做既方便法院依法审理,也有效地遏制了被告方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也符合谁接受彩礼谁应返还的简单民情。

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现在农村男女缔结婚姻的程序繁琐而郑重,礼尚往来贯穿于缔结婚姻的全过程。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我们经常遇到新出现的彩礼名目,正确辨析彩礼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在法律意义上,彩礼一般指按照当地习俗,通过媒人给付的以结婚为目的的大额财物。

彩礼的条件应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彩礼的订立以将来保证成就婚姻为目的的婚约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婚约是男女双方或各自的父母在结婚前为保障成就婚姻而先达成的一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契约或协议。在婚约达成后,男方要给付女方一定数量的金钱或物品,以表双方的诚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彩礼。其次,彩礼的给付时间一般是在订立婚约的过程中或登记结婚的前后,也有大量发生在结婚仪式上。给付的数额一般由中间人按照习俗商定,有时还需要通过中间人完成交付。这种情况下的财物给付行为既不属于主动赠与,也不能认定为主动索取。平时男女双方及其家人、亲属之间的金钱赠与,数额较小,不属于彩礼。在谈婚期间,男女双方相互往来,由一方给付另一方或双方相互给付的财产,包括烟、酒、食品、化妆品、少量衣物、礼尚往来的小额礼金及女性专用物品,以及按习俗进行订婚和举行结婚仪式的请客酒席费用等,也不属于实际意义上的彩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彩礼返还的条件

    彩礼返还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在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给付人生活困难或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可以要求返还彩礼。悔婚、没有进行婚姻登记或登记为夫妻但没有同居生活等情况下,彩礼也可以要求返还。文章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结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 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外债是否构成骗婚行为

    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外债是否构成骗婚行为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婚前债务应由个人承担,因此发现对方有外债并不直接构成骗婚行为。夫妻可以约定婚前财产及婚姻期间的财产归属,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如遇骗婚情况,需收集证据并向公安局报案,具体处理方式依据当地

  • 办婚礼未领结婚证离婚彩礼的法律计算方法

    办婚礼未领结婚证离婚彩礼的法律计算方法。在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况下,女方解除关系时,男方可以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彩礼的认定需基于婚约、当地风俗习惯及财物的价值数额。同时,需区分赠与和彩礼,某些行为不能被认定为彩礼,如为取悦对方、恋爱期间男方为表露

  • 夫妻离婚礼金的解决方式

    夫妻离婚时礼金的解决方式。根据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应返还彩礼。支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如果对方拒绝,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彩礼持有不支持的态度。

  • 符合返还拒绝返还彩礼的处理方式
  • 结婚要彩礼钱违法吗年?
  • 婚约财产纠纷谁可以诉讼,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界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