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劳务派遣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已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强迫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然后以“派遣工”的身份继续在单位工作。这种行为旨在转移劳动关系,避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随时辞退劳动者而不承担成本。
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因为他们不知情、不懂法或者不想得罪单位。然而,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往往无法得到支持,因为超过时效。
隐蔽用工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假造与事实不同的表面现象来限制或削弱法律保护,以逃避劳动法的管辖、提供社会保障和逃税。在超市(商场)促销员中,隐蔽用工现象尤为明显,因为劳动关系往往是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来确定的。
这使得超市(商场)享受用工的权利却不承担用工的责任,劳动者很难向供应商主张权利,尤其是在超出促销工作范围的加班等情况下。
租赁承包是指单位将某个部门或整体承包租赁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然而,劳动关系的确定却引发了许多纠纷。
发包的企业往往拒绝承认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要么将劳动者推给承包承租的公司或个人,要么认为劳动者是“独立承包人”。这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然而,现在一些单位将员工的社保委托给人力资源公司,导致劳动关系不明确。
劳动者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因为一旦发生纠纷,劳动关系不明确会带来许多问题。
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雇佣关系的界定在司法实践中一直比较混乱。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律规范的特别保护,劳动者享有更多、更周密的权利。
一些用人单位在发生纠纷后极力否认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试图将其归为劳务雇佣关系,从而减少自己的责任。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主动注销公司或故意利用法律漏洞使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劳动者对此往往不知情,无法及时主张权利,从而可能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
有的公司注销或被吊销后继续营业,劳动关系变成非法用工的雇佣关系。有的公司被注销或吊销后,换个名称重新注册,切断劳动者的工作年限。
作为劳动者,了解并运用法律武器是预防和避免用人单位规避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
职业病鉴定期间工资的计算方法。在诊断、观察期间,工资标准依据诊断结果确定。劳动者未患职业病时,应保证其病假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若确诊为职业病,观察诊断期间应支付停工留薪期待遇,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此外,用人单位需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离职补偿金的计算方式。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离职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补偿标准取决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行为违法,应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以保护劳动者
公司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及要求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扣留劳动者工资,如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电话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包括要求单位补缴社保、支付
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对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应重视劳动者的劳动履行地,并以劳动者工资的收到地作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地,这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