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公务员出入境管理规定

公务员出入境管理规定

时间:2025-05-06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0201
说起来公务员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公务员可以出国旅游,但管控会比普通人出国要严格。公务出国旅游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不能私自出国。那么公务员出境有限制吗?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讲解。

第一条:目的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公民出国(境)权利,制定本规定,进一步简化公民因私事出国(境)申请手续。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公安厅、局,人事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干部(人事)司(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各中央企业人事(组织)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第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出国(境)审批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应按照组织、人事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第四条:登记备案

登记备案人员是指以下人员: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职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离(退)休的厅(局)级以上干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县级以上金融机构领导成员及其相应职级的领导干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代表;各部门、行业中涉及国家安全及国有资产安全、行业机密的人员。登记备案人员在申请因私事出国(境)时,须向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交所在工作单位对申请人出国(境)的意见。

第五条:登记备案信息管理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登记备案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并及时更新变更的信息。公安机关负责本地区国家工作人员登记备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数据管理。

第六条:出入境证件颁发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公民因私事出国(境)申请时,应核实有关单位登记备案的情况,确定是否颁发出入境证件。已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未提交所在工作单位对申请人因私事出国(境)的意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不予受理或办理。

第七条:管理责任和处罚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制定责任制度和保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因私事出国(境)管理工作。对于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或登记备案手续的,公安机关将追究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

第八条:实施和解释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按隶属关系报送中央组织部、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公安部、人事部备案。本规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公安部、人事部负责解释。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及预防措施。根据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多次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盗窃行为的特征、认定及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盗窃,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 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条件和区别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