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7日,杨某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机动车辆保险合同。合同约定,投保标的物为一辆宝马轿车,保险金额为人民币900000元,保险期限为1998年9月12日至1999年9月11日。根据合同约定以及其他特别约定,保险公司承担对杨某投保车辆的保险责任。杨某支付了相应的保险费用。1999年7月27日凌晨,由于大雨,道路积水严重。当天上午,杨某准备开车上班,发现停放在住宅区通道的保险车辆轮胎被水淹,启动发动机后发动机死火,无法启动。杨某将车辆拖至某修理厂进行检查,确认发动机故障。考虑到修理厂设备不齐全,杨某将车辆再次拖至某汽车维修公司。该公司检查后认为,发动机故障是由于进气系统进水导致连杆折断和缸体破损。杨某向保险公司报案,但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杨某遂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在审理期间,法院委托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车辆受损原因进行鉴定。检验所认为,造成发动机缸体损坏的直接原因是进气口浸泡在水中,导致发动机吸入水,进而导致连杆折断和缸体破损。双方对鉴定意见无异议。
保险中的近因原则适用于所有保险,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论后得以普遍接受。近因原则最早在海上保险中得到明确解释和确立。1918年的Leyland Shipping Co.Ltd. v. 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Ltd.案是明确近因概念的重要案例。在该案中,一艘船被敌方鱼雷击中,船壳被炸开,船舱满水。船长将船停泊在码头边上,但由于船头搁浅,导致船壳严重扭曲最终沉没。保险人认为鱼雷是损失的近因,被保险人认为是船搁浅导致的近因。法庭最终判定保险人胜诉,并明确表示近因不是指时间上的接近,而是指效果上的接近,即导致损失的真正有效的原因。
损失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并列发生、顺序发生和干预中断。在并列发生的情况下,近因必须是决定性有效的原因,即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在顺序发生的情况下,近因是效果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而不是时间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在干预中断的情况下,如果新干预原因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那么之前的原因就被取代,成为远因。近因是对损失产生最直接有效影响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增加损失程度或范围的因素。
在保险业务实践中,还存在同时存在两个近因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下,两个近因可能都属于保险责任或除外责任,或者一个属于保险责任,另一个属于非承保责任或除外责任。
汽车被申请财产保全后的使用情况。法院采取车辆查封措施后,车辆不能交易但仍可正常使用。如财产保全措施被认定为错误,由法院承担赔偿责任。实际操作中,申请人需提供担保,可采用现金或实物抵押方式,或由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包括总则、定义及相关当事人的义务。文中定义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并规定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明确了保险资金的独立性和投资决策的原则,以及当事人应遵守的法律和规定。最后,阐述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包括总损失调解原则、赔偿责任的划分等。同时,也讨论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处理方式和赔偿比例,涉及第三者保险的情况以及无保险的情况。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如医疗
电动三轮车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包括报案、现场处理、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行政处罚、调解损害赔偿和法院起诉等环节。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案,交警到达现场处理并恢复交通秩序,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明确责任,随后进行行政处罚。如当事人申请,公安交管部门进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