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7日,杨某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机动车辆保险合同。合同约定,投保标的物为一辆宝马轿车,保险金额为人民币900000元,保险期限为1998年9月12日至1999年9月11日。根据合同约定以及其他特别约定,保险公司承担对杨某投保车辆的保险责任。杨某支付了相应的保险费用。1999年7月27日凌晨,由于大雨,道路积水严重。当天上午,杨某准备开车上班,发现停放在住宅区通道的保险车辆轮胎被水淹,启动发动机后发动机死火,无法启动。杨某将车辆拖至某修理厂进行检查,确认发动机故障。考虑到修理厂设备不齐全,杨某将车辆再次拖至某汽车维修公司。该公司检查后认为,发动机故障是由于进气系统进水导致连杆折断和缸体破损。杨某向保险公司报案,但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杨某遂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在审理期间,法院委托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车辆受损原因进行鉴定。检验所认为,造成发动机缸体损坏的直接原因是进气口浸泡在水中,导致发动机吸入水,进而导致连杆折断和缸体破损。双方对鉴定意见无异议。
保险中的近因原则适用于所有保险,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论后得以普遍接受。近因原则最早在海上保险中得到明确解释和确立。1918年的Leyland Shipping Co.Ltd. v. 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Ltd.案是明确近因概念的重要案例。在该案中,一艘船被敌方鱼雷击中,船壳被炸开,船舱满水。船长将船停泊在码头边上,但由于船头搁浅,导致船壳严重扭曲最终沉没。保险人认为鱼雷是损失的近因,被保险人认为是船搁浅导致的近因。法庭最终判定保险人胜诉,并明确表示近因不是指时间上的接近,而是指效果上的接近,即导致损失的真正有效的原因。
损失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并列发生、顺序发生和干预中断。在并列发生的情况下,近因必须是决定性有效的原因,即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在顺序发生的情况下,近因是效果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而不是时间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在干预中断的情况下,如果新干预原因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那么之前的原因就被取代,成为远因。近因是对损失产生最直接有效影响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增加损失程度或范围的因素。
在保险业务实践中,还存在同时存在两个近因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下,两个近因可能都属于保险责任或除外责任,或者一个属于保险责任,另一个属于非承保责任或除外责任。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及亲属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对于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作为原告的情况,应处理所有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的权益,不能仅列其中一人。机动车损害赔偿主体资格和责任认定方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驾驶员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单位或车
上班摔伤的赔偿问题,详细阐述了工伤事故责任的认定要件,包括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人身损害事实以及排除职工故意引起的事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赔偿的程序,包括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和确定赔偿标准等步骤。
保险合同的定义及其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具备有偿性、保障性、有条件的双务性、附和性及射幸合同和最大诚信合同等特征。投保人要取得保险的风险保障需支付保险费,而保险人则需承担保险保障责任。
工伤保险赔偿的范围及责任。当员工发生工伤时,工伤保险基金负责支付工伤相关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雇主需承担未购买工伤保险时的全部赔偿。工伤认定范围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等。职工在特定情形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