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董事、监事、经理、负责人、职工,如果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即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地,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也应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
在司法实务中,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般职员和工人,只要存在劳动关系,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都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然而,仅以提供劳务获取报酬而没有确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则不构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有职务侵占罪的行为,将被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我们可以先界定行为人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都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行为人不属于上述范围,就应被界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
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共同侵占单位财物如何定性处理,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按主犯的身份定性,即如果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同案犯都应被定为贪污罪;如果主犯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那么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同案犯则应被定为职务侵占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主犯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那么所有涉案人员都应被定为职务侵占罪;如果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应分别定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被定为贪污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则被定为职务侵占罪。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认定依据。根据该解释,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应定为贪污罪;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定为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应根据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必须根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根据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的要件,准确区分主犯与从犯,并结合具体案件来确定罪名和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的主体。《刑法》第五章规定的所有侵犯财产罪都没有涉及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及预防措施。根据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多次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盗窃行为的特征、认定及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盗窃,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