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制度溯源
时间:2025-06-05 浏览: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所谓隐名合伙,是指当事人的一方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出资,不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而分享营业利益,并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亏损责任的合伙。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制度有哪些?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康*达契约的起源
隐名合伙和有限合伙的制度起源于10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商港的“康*达契约”(commenda)。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法禁止放款取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兴盛,从事航海业的商人由于个人资金有限,急需向社会筹集资金。与此同时,那些拥有闲置资本的人也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本获取利润。为了规避教会法的禁止性规定,他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康*达”的契约形式与航海商人结成合伙关系。根据“康*达契约”的规定,投资比例和利润分配比例取决于投资者与航海商人的协商。有些契约规定,投资者将资金、实物等交给航海商人经营,获得四分之三的利润,而航海商人则投入部分资金、实物等,并以双方投入的全部财产独立从事航海交易,获得四分之一的利润。还有一些契约规定,经营者提供三分之一的资本,非经营者提供三分之二的资本,利润由双方平分。在风险责任承担方面,“康*达契约”采取了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相结合的方式,即不参与经营的投资者以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从事经营的航海商人则承担无限责任。这便是隐名合伙和有限合伙的起源。
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分化
到了15世纪,“康*达契约”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一方面,出资者对外不公开姓名(即隐名),对第三人不负任何责任,只在内部以出资为限承担责任,而经营人则为出名营业人,在外部负有全部责任。另一方面,出资者和经营人均公开姓名,使用同一商号,出资者以出资为限对外负有限责任,而经营人对外负无限责任。沿着前一方向发展,形成了后来的隐名合伙制度,沿着后一方向发展,形成了后来的有限合伙制度。后来,法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将这两项制度分别纳入了民商法典或公司法之中。
有限合伙制度的发展
经过1801年《法国商法典》的确认,有限合伙制度由法国殖民者传入美国,并逐渐演变为现代英美法系的有限合伙制度。这是美国法律中唯一非源于英国的一种法律。1822年,纽约州制定了全美第一部《有限合伙法》,后来转化为1916年的《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该法于1976年和1985年两次修订,目前已经非常完善。英国于1907年引入了当时在德国和法国流行的两合公司制度,制定了《英国有限合伙法》,并一直有效至今。
结论
通过对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制度的溯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点。首先,尽管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后者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但它们同属于康*达契约的派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其次,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法典大都将这两种制度兼容并蓄。例如,法国现行的公司法第一编第二章规定了有限合伙,第七章规定了隐名合伙;德国现行的商法第二编第二章规定了有限合伙,第五章规定了隐名合伙。最后,合伙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能够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并与时俱进。合伙制度的多样性是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有限合伙人的撤销权行使方式
有限合伙人的撤销权行使方式,包括撤销侵权行为、撤销受委托人的执行权以及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区别。在债务承担、关联交易、竞业禁止、财产份额出质和转让以及出资方面,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存在显著差异。
-
合伙人的责任范围及限制
合伙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责任范围和限制问题。美国的合伙人在合同债务方面责任扩大,而英国和我国的合伙人责任范围涵盖了合同和侵权债务,但未对合同债务与侵权债务进行严格区分。合伙人个人责任范围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有所不同,美国纽约州和英国的合伙人需要
-
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条件
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的条件。自然人作为有限合伙人需满足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一定金额等条件,同时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另外,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包括至少两个合伙人、书面合伙协议、出资等。相对于公司类企业,其设立条
-
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立法的不足之处
中国有限合伙制度立法的不足。地方立法推动中央立法是中国创业投资立法的特点,但地方性立法受到法律体制限制和实践操作困难。有限合伙制度作为市场主体立法的一部分,应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法律做出规定。现行《合伙企业法》未能充分考虑法律的适应性,对有限合伙制
-
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
-
有限合伙企业的正常经营债务承担
-
有限合伙抽逃出资是否构成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