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庭审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第八条规定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庭审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第八条规定解读

时间:2025-05-31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9316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规定。

条文说明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庭笔录应当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字。此条规定突破了对传统纸质笔录的限定,涉及庭审记录方式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适用范围

1、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人民法院自2015年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案件数量大幅增加。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庞大,当事人对尽快解决纠纷的意愿强烈。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若干规定》将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适用范围限定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

2、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为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第八条规定了“经当事人同意的”限定条件,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同时,《若干规定》第九条、第十条作为保障性条款,更能全面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3、吸收实践探索中的有益经验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庭审录音录像改革试点工作证明了庭审录音录像的有效性。根据这些有益经验,《若干规定》将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适用范围限定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

二、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改革符合诉讼法原则精神

1、庭审录音录像具有独特优势

庭审录音录像对庭审活动的记录具有真实、客观、完整、全面的特点。庭审录音录像的使用更加快捷、简便、高效,更有效地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2、符合诉讼法关于笔录规定的法律精神

庭审录音录像作为直接言词原则的最好载体,与诉讼法规定的精神保持一致。《若干规定》第八条规定的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限定适用于民事案件简易程序,与诉讼法规定的精神保持了一致。

3、庭审录音录像具备监督庭审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庭审录音录像高度还原庭审过程,具有见证庭审活动的法律效力和监督程序正当性的效能。庭审录音录像的使用能够提高庭审效率,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4、有效巩固司法改革成果

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赋予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合法性,是对司法实践中探索积累的、有价值的改革成果的制度化和文本化。庭审录音录像的使用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解放司法生产力。

三、庭审录音录像替代庭审记录符合国际常例

美国、德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已经采用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做法,符合审判规律和未来司法发展趋势。

四、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具有充分的技术支撑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庭审录音录像的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庭审录音录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五、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庭审录音录像的使用能够提高庭审记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避免因庭审笔录的修改引发的争议,提升法院和司法公信力。

六、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有利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庭审录音录像作为庭审活动的核心记载,能够加快庭审节奏、提高庭审效率,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

七、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实践问题及应对

在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方言处理、庭审活动基础记录、检索、数据存储安全性和不真实、不完整的庭审录音录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法官在庭审方式上的适度调整

面对新的庭审记录方式和标准要求,法官应当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庭审方式和记录方式的同步改革。在开庭中,法官应当把握好庭审的节奏,调整主持庭审的方式。比如,围绕着录音录像录制,注意提醒诉讼参与人对准话筒发言,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陈述,及时要求当事人重复表述不清的内容,及时总结、归纳并确认争议焦点,等等。

法官在撰写文书方式上的适度调整

在新的审理模式下,尤其是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案件,法官需要适度调整撰写文书的方式。这类案件庭审时间较短,录音录像数据量不大,通过回放查找,庭审相关内容的压力不大,即使法官没有当庭形成心证,而是事后回放庭审录音录像,鉴于庭审录音录像与庭审现场高度的一致性,相比事后查阅庭审笔录而言更有利于发挥庭审作用,更能反映案件的客观真实性,更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进行必要的庭审录音录像的誊录

为了进一步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全面满足人民检察院抗诉或二审、再审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撰写裁判文书时的需要,对于按照《若干规定》第十一条规定需要“依法誊录”以及以庭审录音录像替代法庭笔录的案件,可以借鉴有些法院的做法:当事人上诉、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原审人民法院制作录音录像转换文本或誊本随卷移送。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外包服务的形式解决,从而不增加法官或书记员的工作负担。在安装使用智能语音文字转换系统的法院,这项工作还可以使用该系统当庭同步解决。

做好相应的配套技术的保障

司法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若干规定》关于庭审记录改革中的推进落实中得以全面体现,具体操作中,技术人员应当在每次开庭前对录音录像设备进行检查,并全程监控庭审录制过程,随时处理发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若干规定》第八条与第四条规定的内容“人民法院应当采取叠加同步录制时间或者其他措施保证庭审录音录像的真实和完整”需要配套应用,重点是对“其他措施”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研究和细化。实践中,为了确保庭审活动顺利进行,在完善软、硬件配备和管理的基础上,应当采取提前检查设备、录制过程监控、提供不间断电源、固定和移动双设备同步录制等方式,杜绝录制过程中断、瑕疵甚至“无录制”等情况的发生。

采取保证数据存储安全可靠的措施

电子数据的存储需要严格标准和安全可靠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增加数据的安全性,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庭审录音录像的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低于纸质笔录。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数据异地备份存储中心,实现数据安全的双保险。庭审录音录像早已作为电子诉讼档案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常态化存储和管理,数据安全性执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可以实现安全和有效使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 民事诉讼一审程序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包括单方委托鉴定、双方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三种方式。同时,也介绍了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及适用情形,以及在判断不同鉴定结论证明力大小时的考虑因素。此外,还提到了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

  •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申诉?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进行申诉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可以进行再审,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再审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再审、抗诉再审、人民法院依职权再审等情形。在再审时,法院应当要求当事人明确其再审请求,并围绕再审

  • 邻居损坏院墙:向城管大队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 简易程序反诉提出时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