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法主体指的是受行政法调整和支配的组织和个人。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部分,即行政主体一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不一定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包括组织,不包括个人,而行政法主体则包括了一定的个人。
要理解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搞清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组织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因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为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体指的是直接、具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或个人,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名义。例如,当行政机关委托社会团体行使职权时,社会团体就是行为主体。相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公务员都属于行为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
公法人(Public Corporation)是英国行政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主体概念。初学者很难区分公法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差异。在英国的行政法著作中,公法人主要指具有一般职权范围之外、具有独立性和单独存在的法律人格,并从事特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构。有时,这些机构也被称为半自治的国家行政组织或半自治的非政府组织(Quango)。公法人具有三个特征:1. 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2. 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执行法律或特许状规定的某种公共事务;3. 对一般行政机关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
此外,在日本的行政法学和法国的公务法学中,行政法人和公务法人也属于行政主体的范围。然而,它们并不等同于行政主体本身,而只是行政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后面的论述中继续涉及此问题。目前,中国的行政法学尚未引入“行政法人”、“公法人”和“公务法人”等概念。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之间的区别,以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行为主体、公法人的关系。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部分,但不包括个人。公法人是英国行政法中的一个概念,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并从事特定公共事务。行政法人、公务法人等概念在中国行政法学中尚未被引入。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首先讨论了第三人能否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直接提出行政复议的问题。接着明确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是权利也是义务,并讨论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否送达第三人。最后,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意和宪法理论依据分析了第三人作为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性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争议的内容是行政性质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争议的理由是具体行政行为,争议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签订合同后合同主体不存在,合同无效,但是如果合同已经进行了继承的话,那么就会存在新的主体,这个时候合同就可以生效。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所谓“依法”签订合同,是指订立合同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由于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