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承诺的生效时间对当事人至关重要,因为承诺生效时即表示合同成立。与要约生效时间的规则一样,承诺生效时间的规则也存在到达主义和发信主义之分。
我国《合同法》采用的是到达主义。根据到达主义,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如果承诺不需要通知,则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当合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并且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时,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被视为到达时间。如果没有指定特定系统,则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被视为到达时间。
根据到达主义的原则,要约人在收到承诺人的承诺通知时,承诺方生效。在此之前,如果由于邮局或其他原因导致承诺丢失或延误,后果将由承诺人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要约在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对于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情况,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于该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大陆法系国家在承诺何时生效的问题上采用到达主义,又称为送达主义。即承诺的意思表示在到达要约人时生效,从而合同成立。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30条规定:“在向另一方作出意思表示时,如果另一方不在场,那么意思表示以其到达另一方时发生效力。”我国地区的《民法典》第95条也规定:“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方时发生效力。”根据到达主义的原则,要约人收到承诺通知时,承诺才生效,合同才成立。如果由于邮局、电报局及其他原因导致承诺通知丢失或延误,后果将由发出承诺的人承担。
在承诺何时生效的问题上,英美法系一般认为,承诺应当送达至要约人,并且直至要约人已被告知并真正收到承诺以前,合同并未成立。承诺必须真正送到要约人的手中,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然而,在承诺通过邮局发送时,出现了特别重要的例外。根据发信主义(或称为送信主义)的观点,通过邮局发送的承诺意思表示自发送之时生效,合同成立。一旦承诺人将承诺信件投入邮筒或将承诺的电报交给电报局,不论要约人是否收到,承诺即生效、合同成立。如果由于邮局、电报局或其他原因导致承诺通知迟延或丢失,后果将由要约人承担。《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8条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6条规定了类似的规定,排除了英美法系中以信件和电报发送承诺通知时的发信主义,而采用送达主义。
口头协议的合同成立时间及其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合同在承诺生效时成立,口头合同只要满足一定条件也具有法律效力并受法律保护,如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同时提到了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时间的规定。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程序。变更过程包括提出变更要约、对方承诺并答复、双方订立书面变更协议等环节。合同变更应明确说明理由、内容和条件,取得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协议,并明确变更的具体内容。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合同法中承诺生效的时间的规定,包括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规则。我国采用到达主义,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有特定规定。大陆法系国家也采用到达主义,而英美法系在发信主义下有特别规定,特别是通过邮局发送的承诺意思表示自发送之时合同即成
运输合同的生效条件,包括要约和承诺的生效条件。运输合同的法律效力需要满足当事人具备缔约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等要件。合同生效前必须合法、明确并具有履行可能性。同时,运输合同具有法定化和专门化的特点,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差异,存在诸多订立、效力和履行的规则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