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对象,又称为待证事实,是指与案件有关的需要通过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简而言之,证明对象是指需要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根据《证据规则》的规定,所有存在争议的事实原则上都需要进行证明。然而,免证事实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免证事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指广大社会公众普遍知晓的事实,例如国庆节是在十月一日,国际劳动节是在五月一日,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初一和十五月亮会圆等。对于这些事实,当事人无需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自然规律及定理是指已经被科学界公认的自然现象或数学定理,例如1+1等于2,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等。这些事实属于自然规律和定理,无需通过证据予以证明。
推定的事实是指通过证明基础事实即可得出结论事实存在的情况。换言之,当事人只需证明基础事实的存在,即可推定结论事实的存在。例如,甲在2005年1月1日死亡是一个基础事实,由此可以推定甲在2005年1月2日晚没有和张三打麻将。显然,甲在1月1日死亡后应该停在停尸间或火葬场等待火化,不可能与张三打麻将。因此,当事人无需证明甲在1月2日晚没有和张三打麻将这一事实,只需证明甲在1月1日死亡即可。推定的事实并不要求当事人不提供证据支持,而是指对于结论事实无需提供证明,而是将证明对象转化为基础事实。
预决的事实是指在生效的裁定书、判决书或仲裁文书中已确定的事实,无需再次证明。例如,如果之前已经有一份生效的判决书认定某某房屋属于张三所有,在后续的案件中,张三无需再次证明这一事实。他只需提供前述判决书,因为前面的判决已经确认了该事实,所以在后续案件中无需再次证明。因此,预决的事实指的是在先前的判决、裁定或仲裁文书中,法院或仲裁机构已确认的事实,当事人在后续诉讼中无需提供证明。
如果某一事实已经通过公证文书认定,在法庭上当事人也无需再次证明。因此,在某些重要情况发生后进行公证是解决日后纠纷的一种有效手段。
自认的事实是指在法庭上,一方当事人对自己不利的陈述。一旦自认的事实被做出,法院将予以采信。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无需再提供证据证明某一事实。
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性及相关规定。证据种类多样,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需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而法院则负责全面审查核实证据。起诉方需满足特定条件。可见,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决定胜诉,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主犯供从犯不是事实的处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件判决需基于证据,不轻易信赖口供。仅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时,不能认定其有罪。证据必须确实、充分,符合法定程序,并排除合理怀疑,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被告人的供述需与其他证据相
被告人宫××被指控生产、销售假药罪的辩护词。针对宫××的主观故意问题,文章详细分析了证人和被告人之间的供述和证言,指出了其中的矛盾和不一致性,认为不能仅凭被告人宫××的供述来认定其生产、销售假药的事实。通过全面的证据分析,文章对宫××是否构成生产、销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被告人被指控投放毒害性物质危害公共安全,但经法庭调查,被害人死亡与被告人行为无直接关联,且证据不足,故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不成立。对于盗窃罪,涉案金额的认定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量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