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融资与非法集资在形式上相似,但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社会危害性。因此,将众筹融资与非法集资划等号是不恰当的。
股权众筹的实际投资人通常众多,但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有上限限制。实际投资人只能通过股份代持模式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因此,股权众筹可能面临股份代持可能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
众筹融资的项目发起人、平台与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项目发起人和平台对项目及其资信状况了解充分,而投资人对此知之甚少。由于投资人进行的是小额投资,无法进行尽职调查,因此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欺诈风险难以消除。
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众筹融资平台在募集资金过程中很容易违反这些规定。
我国《刑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进行了明确规定。《刑法》及相关解释对众筹融资项目发起人和平台构成犯罪的条件进行了界定。因此,避免众筹融资涉嫌刑事违法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国内各众筹网络平台都明确规定众筹不是非法融资,项目发起人不能以股权和资金作为回报,也不能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然而,如何规避以实物形式给付回报的约束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众筹融资的项目发起人和平台应明确回馈给投资者的是产品或某种确定的服务,且这些产品或服务直接来自前期项目或前期项目衍生的内容。同时,要明确非法融资的关键在于受害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对金融秩序的危害,而不是行为的形式特征。
众筹项目发起人应将筹集的资金用于项目计划中设定的项目和名目,并按照众筹规则进行公示。如果项目失败,则应按规则退还款项。这样就不会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众筹融资的主要法律风险,包括与非法集资的界限、股份代持引发的风险、项目发起人和融资平台欺诈的风险以及被认定为“公开发行证券”的风险。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包括避免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明确回馈形式、规范资金使用等。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作案手段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合法外衣或名人效应、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和强制诱骗等手段。为防范非法集资,公众应认清其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股权众筹平台的设立与市场准入条件,包括公司设立、净资产、专业人员、技术设施、业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股权众筹平台需在设立后5个工作日内向证券业协会备案,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协会规定,不得从事自身或关联方融资、提供对外担保或股权代持等行为。
如何识别P2P平台房屋抵押标的风险。文章指出了房产持有人违约、房产重复抵押、房价下跌资产贬值以及平台风控能力等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文章强调,P2P平台在房产抵押过程中应严格审核,并重视房产变现能力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问题。同时,也需注意防范房地产市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