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筹融资与非法集资在形式上相似,但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社会危害性。因此,将众筹融资与非法集资划等号是不恰当的。
股权众筹的实际投资人通常众多,但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有上限限制。实际投资人只能通过股份代持模式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因此,股权众筹可能面临股份代持可能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
众筹融资的项目发起人、平台与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项目发起人和平台对项目及其资信状况了解充分,而投资人对此知之甚少。由于投资人进行的是小额投资,无法进行尽职调查,因此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欺诈风险难以消除。
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众筹融资平台在募集资金过程中很容易违反这些规定。
我国《刑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进行了明确规定。《刑法》及相关解释对众筹融资项目发起人和平台构成犯罪的条件进行了界定。因此,避免众筹融资涉嫌刑事违法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国内各众筹网络平台都明确规定众筹不是非法融资,项目发起人不能以股权和资金作为回报,也不能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然而,如何规避以实物形式给付回报的约束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众筹融资的项目发起人和平台应明确回馈给投资者的是产品或某种确定的服务,且这些产品或服务直接来自前期项目或前期项目衍生的内容。同时,要明确非法融资的关键在于受害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对金融秩序的危害,而不是行为的形式特征。
众筹项目发起人应将筹集的资金用于项目计划中设定的项目和名目,并按照众筹规则进行公示。如果项目失败,则应按规则退还款项。这样就不会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众筹融资的主要法律风险,包括与非法集资的界限、股份代持引发的风险、项目发起人和融资平台欺诈的风险以及被认定为“公开发行证券”的风险。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包括避免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明确回馈形式、规范资金使用等。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种类和对策与建议。文章列举了洗钱犯罪、银行卡犯罪、非法集资犯罪、非法证券犯罪等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常见类型,并提出了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框架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加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在当前环境下进行资产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的问题。建议减少银行储蓄的比重,将储蓄资金投入收益略高的货币基金,并适当搭配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时,提醒投资者谨慎介入股市和偏股型基金,注意风险管理和收益评估,密切关注美联储政策变动和股市变化。
该协议存在合同效力纠纷、实际出资人不进行工商登记存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