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设立专人保护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的利益,监督其行为并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的监护形式。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父母享有对子女的亲权,自然成为第一顺位的监护人。当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监护人的顺序依次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以及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顺序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确定后,前者在后者之前担任监护人具有优先权。然而,如果前一顺序的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选择更合适的监护人。
监护权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切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抚养权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项人身权利。抚养权根据子女的婚生与非婚生情况进行区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权得不到充分保障。
监护权属于亲属法中的身份权,更强调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以及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利益的服从性。因此,从公法的角度来看,监护权更具有义务属性。
抚养权通常被视为一种义务,但它也是一种权利,并且与人身权利密切相关。抚养权基于血亲关系(包括拟制血亲)而产生。
在民法上,权利和义务一般是相互对等的,但抚养权是个例外。生父母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并不能成为亲生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理由。抚养权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血亲关系而产生的。
我国法律对抚养权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主体有资格行使抚养权,抚养权人之间的优先顺序,抚养权人的范围以及抚养条件等。目前,只有《婚姻法》规定了必须“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这一基本原则。
离婚后与父亲生活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权问题。法律上规定,父母与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即拥有监护权,继父母也可以成为继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同时,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需遵循婚姻法规定,禁止虐待或歧视。关于赡养费的问题,取决于继
监护关系终止的多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监护人原因和被监护人原因,如监护人死亡、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亲属关系消灭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解除监护关系,包括未成年人已达成年的法律事实、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情形下监护关系的
《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双亡后无亲属监护人担任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护人必须承担监督、保护未成年人或其他特定群体的法定职责。在父母亡故的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可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存在争议时,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
监护人的指认和群体,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老年人等。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监护人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如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管理财产等。对于夫妻离婚后子女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发生时子女的责任归属也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