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分居或离婚的情况下,仅由一方父母享有对子女的生活和法定监护权,而另一方父母享有对子女的探视的子女抚养安排。
中国法律不分监护和保佐,民法通则将监护规定在民事主体的“公民”一章中,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但是对于监护的性质,中国的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是否应当确认监护是一种权利。这些观点主要有三种: 监护权利说。此观点认为监护是一种权利,把监护称为监护权。认为只有从性质上把监护视为权利,才能使监护人正确、主动地行使权利,并实现监护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法通则第18条的规定,就含有把监护视为权利的意思。对于监护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又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其身份权性质,二是否定其身份权性质。
⑴肯定说。认为监护权产生于身份权,是基于监护人的特定身份才产生的。监护权包括亲属法上的内容,也包括亲属法外的内容,其性质都是身份权。也有学者认为,监护权基本同于亲权,只是惩戒权受到限制。而对于精神病人的监护权,在财产上同于亲权,在人身上则以身体和健康的照料、治疗和保护为主,同时也包括对于侵权行为的救济权,以及居所指定权。因而其性质属于身份权。
⑵否定说。认为传统的身份权以支配他人的权力为中心,与现代立法及监护制度水火不相容,故中国立法无身份权,监护自然也不是身份权。还有的学者认为,在被监护人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关的亲属时,可以由其他公民、组织担任监护人,所以一概将监护归于身份权,有失全面。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朱某与李某之间的监护权变更案件。朱某起诉称朱-弋并非其亲生儿子,经医学鉴定证实后,要求变更监护权。经过江西省弋阳县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朱-弋由被告李某抚养,朱某不再承担任何抚养义务。
抚养权和监护权的分离问题,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监护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具有公法上的义务属性,而抚养权则是一种与个人身份密切相关的权利。我国抚养权立法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没有监护权并不意味着没有抚养权,两者应该同时存在。
江苏省镇江市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多个因素确定,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包括公民人身权利受到非法侵害、违反社会公德侵害隐私等行为。监护权受到侵害也可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请求精神损害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