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法律法规 > 保险法规 > 保险投保时需注意什么

保险投保时需注意什么

时间:2019-08-09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502

一、投保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确定保险人合法身分,避免上当受骗。当有人叩门拜访或推销保险时,您有权要求其出示印有保险公司标志的有关证件或保险代理人持证上岗证件。

2、熟知保险责任,切莫盲目投保。您在投保前一定要请业务员认真、详细地为您讲解保险条款的特点及保险责任,并做到对保险条款中列明的保险责任特别是免除规定完全了解。

每个险种的适应对象以及保险责任和保障水平都是有区别的,每个险种的保额限定和险种保费水平以及给付金额水平亦不尽相同。因此,当你想投保时,务必搞清楚,选择您认为最为适宜的险种进行投保,以免投保后又觉不“合身”,再找业务员办理退保,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与此同时,您还要对所购买的险种的除外责任,以及出险后如何索赔等事项一一了解清楚,避免某些素质不高的营销员在介绍条款规定时避重就轻,有意渲染对投保人有利的保险责任规定,而对于投保人需注意的有关特殊约定轻描淡写或干脆不说。一旦发生不测,索赔时或与原投保时想象的不一样,或属除外责任遭拒赔,从而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保险纠纷。

3、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以免自食苦果。保险合同要以当事人双方诚实信用为基础,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投保单的有关事项应当如实填写,对保险公司的询问应如实告知。

二、投保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一是适当原则。在投保商业医疗保险的时候,投保人应注意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买最为适宜的险种。目前市场上包含有医疗保险的品种很多,有些是可以单独购买的主险,有些是必须依附于寿险或者意外险才能投保的附加险;有的险种涵盖了疾病或意外事故引起的住院和手术,同时包括由于意外事故而致伤害所引起的门急诊医疗费用的支出。针对这些不同的险种,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和身体健康的状况作选择。

二是适量原则。保险保障当然越高越好,但是作为一种商品,想要获得多少保障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价格——保险费,因此投保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付费能力来决定保险金额。保额过低将使保险不能起到保障的作用,而过高的话则会超出自己的付费能力,并有可能无法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尤其是商业医疗保险,有些属于补偿范畴的保障是根据实际支出来计算的,即使保额很高,但是实际理赔的时候也只能得到有限的赔偿,如果在保险有效期内没有发生一些重大的变故,就会导致得不偿失。

三是适时原则。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不可知的、无法确定的风险,对于已经存在的或必然发生的风险则不能提供保障,否则将导致保险运营上的风险,同时对其他投保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投保应该越早越好,防患于未然。但是应注意被保险人的年龄是否符合保险险种的规定,很多险种对于投保人的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不在此规定范围内的则不能投保。符合的人则宜尽早投保,使自己尽早地纳入保险的保障范围。

律师推荐:北京律师  浙江律师   深圳律师   江苏律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新农保政策的筹资结构

    新农保政策的筹资结构与支付结构。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支付结构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中央财政对新农保提供补助,这是继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新农保政策将逐步推开,并非立即生效。

  • 事故认定书的开具和理赔流程

    事故认定书的开具及理赔流程。理赔需交警部门出具结案文书并准备相关证件及材料。三者车事故需提供事故责任认定书和修车发票。本车事故需提供修车发票并交回残值。对方不配合理赔可起诉。交通事故人伤出院后的赔付流程包括报案、定损、理赔等步骤,对受害人增开药物问题

  • 机动车损失险理赔所需材料

    机动车损失险理赔时需要提供的各类材料。包括保险单及相关证件、事故证明文件、损失清单等。同时,如涉及第三者人身伤亡,还需提供医疗费发票、伤残鉴定书等额外材料。此外,交强险的特征法定性、强制性、广覆性及公益性也得到了阐述。

  • 超速行驶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为何不全赔

    保险合同中关于超速行驶发生事故时保险公司的赔偿问题。保险条款中的责任免除情况需明确列举,超速行驶并非所有保险产品中的免责范畴。只有当具体产品的责任免除条款包含超速行驶时,保险公司才能免除赔偿责任。保监会的规定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

  • 商业车险退保的条件及所需材料
  • 车辆未年检导致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是否赔偿
  • 海关扣押车的处理程序
保险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