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育幼、照顾病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社会公德和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民法通则》104条规定“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继承法》依民法的规定,把“养老育幼、照顾病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第12条规定“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13条第二款又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第14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关于遗嘱继承和遗赠,《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对于遗产,《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第31条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继承法》中的上述规定,确立了在公民继承权行使时对养老抚幼、照顾疾残人的财产继承和分割应享有的份额,是体现了在继承遗产时保证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或虽有生活来源但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的继承人得到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在继承权的行使过程中教育晚辈尊老、敬老、孝老、赡老和扶助病残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证明履行赡养义务的证据类型和法律规定。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和视听资料等,而根据法律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法院会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工作。
赡养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后果。根据《宪法》和《婚姻法》,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得拒绝履行。赡养人不履行义务需支付赡养费、违约金,并可能承担诉讼费、律师费等。在继承遗产时,不尽赡养义务者可能会被少分或不分。赡养义务包括经济、生活、精神上的扶助
关于父子断绝关系的法律支持问题。我国法律不支持断绝父子关系的行为,因为父子关系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法律明确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与赡养义务。同时,探讨了赡养义务的法律特征,包括后赡养义务的产生、主体、对象和内容等。后赡养义务产生于养父母与养子女收养
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 继承法的这条规定,说明对房屋遗产进行分割时应掌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也就是不能把无法分割的房屋遗产,强行分开、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