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诺在超过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出现了迟延的情形。
2、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诺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但由于投寄信件等原因造成没有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当事人,造成承诺迟延。
对于第一种情况出现的迟延,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是要约失效,作出的承诺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而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要约人不愿意接受,即负有对承诺人发迟到通知的义务。要约人及时发出迟到通知后,该迟到的承诺不生效力、合同不成立。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承诺迟延的法律解释及原因。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超过规定期限或由于投寄信件等原因未按时送达都会导致承诺迟延。在这种情况下,要约失效,迟到的承诺不具备法律效力,合同也不成立。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除非及时得到要约人的确认,否则将被视为新的要约。
承诺迟延的两种情形及其处理方式。第一种是超过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作出的承诺,应视为新要约;第二种是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却因故迟到,若要约人未发迟到通知,则该承诺视为有效,合同成立。摘要概括了文章主旨,介绍了承诺迟延的处理方法。
承诺迟延的补救方法。针对一般迟延承诺和承诺期限内迟延承诺两种情况进行了说明。对于前者,需要重新确认才能使承诺有效;后者则需要要约人的通知来确定承诺是否有效。最后强调,承诺需要谨慎,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信任。遇到复杂情况可咨询法律专家。
我国合同法关于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重点分析了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这两条法律条款关注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但存在不公平的划分问题。对于承诺在期限内发出但由于其他原因超过承诺期限送达的情况,要约人需要主动采取行动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对于超过期限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