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未能发出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否则将视为新要约。这一条款是针对延迟承诺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诺应当在承诺期限内作出,如果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要约已经失效。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的承诺,不能产生承诺的效力,应被视为新要约。
如果承诺明显地延迟发出,明显地超过了合理期限,那么当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许多情况下很难判断承诺是否在合理期限内发出。根据判例法的观点,如果受要约人有根据认为其承诺是在合理期限内发出的,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要约人应当接受这个承诺。如果根据要约人的理由判断这个承诺已经逾期,不愿意接受这个承诺,那么要约人必须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否则承诺将有效,合同将成立。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1条第1款的规定与意大利的规定相似:“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发价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将此种意见通知被发价人。”《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9条中也有类似的规定:“逾期承诺仍应具有承诺的效力,如果要约人毫不延迟地告知受要约人该承诺具有效力或就该承诺的效力发出通知。”通则的解释是,逾期承诺通常无效,本条中此项的规定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1条的规定一致。
如果要约人接受逾期承诺,则在逾期的承诺送达要约人时,而不是在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其认为该逾期承诺有效时,合同将被视为成立。举例说明:甲指定3月31日为承诺其要约的最后期限。乙的承诺于4月3日送达甲。甲仍然对该合同有兴趣,愿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诺,并且立即通知了乙。虽然该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达乙,但合同于4月3日成立。这一规定参考了公约与通则的规定。如果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该承诺将被视为有效。此外,本条中的“承诺期限”不仅指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的承诺期限,也指要约人未规定承诺期限,而根据实际需要推断的合理的承诺期限。
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作出的承诺超过承诺期限到达要约人。迟延的承诺不会产生承诺的效力。
承诺迟延的法律解释及原因。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超过规定期限或由于投寄信件等原因未按时送达都会导致承诺迟延。在这种情况下,要约失效,迟到的承诺不具备法律效力,合同也不成立。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除非及时得到要约人的确认,否则将被视为新的要约。
承诺迟延的两种情形及其处理方式。第一种是超过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作出的承诺,应视为新要约;第二种是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却因故迟到,若要约人未发迟到通知,则该承诺视为有效,合同成立。摘要概括了文章主旨,介绍了承诺迟延的处理方法。
承诺迟延的补救方法。针对一般迟延承诺和承诺期限内迟延承诺两种情况进行了说明。对于前者,需要重新确认才能使承诺有效;后者则需要要约人的通知来确定承诺是否有效。最后强调,承诺需要谨慎,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信任。遇到复杂情况可咨询法律专家。
我国合同法关于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重点分析了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这两条法律条款关注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但存在不公平的划分问题。对于承诺在期限内发出但由于其他原因超过承诺期限送达的情况,要约人需要主动采取行动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对于超过期限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