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一旦合同解除,尚未履行的部分将终止履行,而已经履行的部分,则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有权请求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要求赔偿损失。该条款确立了合同解除的两个方面效力:一是产生将来效力,即终止履行;二是合同解除可以溯及力(即引起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学界普遍认为,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具有溯及力,而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则无溯及力。
根据民法通则第115条和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可以同时存在。然而,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不同的观点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无过错一方遭受的所有损害都可以请求赔偿,包括债务不履行造成的损害赔偿以及恢复原状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确定损害赔偿范围应该具体分析,在许多情况下,损害赔偿和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就足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没有必要同时采取两种方式,例如通过协议解除或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的几种条件,包括迟延履行、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和债务人的过错。根据合同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不同,这些情况有不同的限定。若违约情况严重或债务人过错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