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除合同后,双方当事人不再有未来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根据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义务终止履行。
(2) 合同解除不会影响合同中关于结算和清理的条款的效力。这些条款仍然有效,可以作为处理善后事宜的依据。
总之,上述效力是合同解除的基本法律后果。此外,合同解除还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解除前已经履行的部分应该是维持现状还是恢复原状。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对合同解除溯及力的看法。如果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就会产生恢复原状的后果;如果合同解除没有溯及力,解除前的债权债务关系将保持不变,当事人对已履行的部分不需要恢复原状。
第一,继续性合同。继续性合同是指债务不能一次履行完毕,必须持续履行才能完成的合同,例如加工、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大部分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
第二,履行已持续一段时间的合同。虽然这类合同在性质上不属于继续性合同,但如果已经履行了一段时间,解除效力仅从解除时开始产生,已经履行完毕的部分将维持原状不变。例如,甲与乙约定由甲为乙提供3年的零件供应,2年后,甲决定转产生产另一种零件,因此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况下,甲不能要求乙返还全部已付货款。这两类合同解除之所以没有溯及力,是因为合同债务人向受领人履行后,其给付已经被受领人消费或物化,难以恢复原状,或者恢复原状会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此,禁止适用恢复原状的处理方法。然而,根据第97条的规定,仍然允许采取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等其他补救措施来替代恢复原状。
除了上述例外情况,合同解除一般具有溯及力,当事人互相负有恢复原状的义务。恢复原状指的是当事人互相返还已经受领的给付。在适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恢复原状的义务只发生在已经开始履行的合同中。如果合同尚未开始履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将保持合同成立前的状态,不需要恢复,因此不再履行即可。只有对于已经履行或已经部分履行的合同,由于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已经成立的合同关系从解除时开始失去效力,当事人之间已经受领的给付因此失去法律依据,才会使当事人有互相返还原物的义务。
其次,恢复原状的义务不得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当给付物已经被受领人以有偿方式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给付人不能要求该第三人返还,只能根据不当得利的原则要求受领人返还。
最后,当事人互相返还的义务应同时履行,并且可以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规定。对于恢复原状返还的性质,学理上认为应属于物权的退还请求权,不同于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合同因解除而溯及地消亡,给付物的所有权并未有效转移给受领人,给付人要求受领人返还是基于对给付物所有权的要求,而不是基于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这种返还请求权在效力上优于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并且返还请求权的范围也更广。在适用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合同解除后的法律效力,包括合同失效、争议处理和赔偿权利等。同时,解除合同的注意事项也进行了介绍,如单方违约和双方违约的处理、正当目的和自我保护、交易成本和市场秩序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和附随义务以及不适当履行的情况。
合同法中的定金规定,包括其定义、法律效力以及类型和适用范围。定金作为债权担保,旨在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保障债权人权益。合同当事人需以书面形式约定定金数额和交付期限。订约定金担保主合同签订,成约定金影响合同成立或生效,解约定金作为合同解除的代价,违约定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特别是针对合同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的限制。合同解除分为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约定享有解除权的合同当事人、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以及因违约行为导致合同解除等情形。作为违约方,不能主张解除合同。合同法定解除条件包括不
中标人未交履约保证金时是否能解除合同的问题。履约保证金是确保合同履行的财力担保,但其性质和效力缺乏法律依据。合同解除的依据包括一般法定解除条件、特别的法定解除条件和约定解除。在特定情况下,如建立了供应商的诚信档案和综合考核评估制度,履约保证金不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