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不能将标的物提存的情形是哪些
我国法律只规定了可以提存的情形,只要不满足提存的条件的,债务人就不能将标的物进行提存。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01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构成该原因,必须是债务人现实地提出了给付,个别情况下是以言词提出给付。如果债务人未现实地提出给付(包括允许以言词提出给付),则不构成提存原因。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使债务人无法履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应当允许债务人提存。
(2)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下落不明是指债权人离开住所无任何消息,包括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债权人失踪又无代管人等。债权人下落不明使债务人无法履行,即使履行也达不到合同目的,因此允许债务人提存。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是指债权人死亡后,债务人不知道谁是债权人,或者数个继承人中谁是真正的债权人,因此难以履行债务。行为能力欠缺者,其进行民事活动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或者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监护人未确定时,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在上述两种情况之下,法律允许债务人将标的物提存。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是一项弹性规定,其范围应当以有关法律明文规定为限。理解“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这一条款时,应当从严把握。即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立法文件中有规定的才能适用这一条款关于提存的规定,应当特别注意这里的用语为“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例如,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担保法》规定,抵押权人或者质权人可以请求提存担保物或者其代替物。
提存公证的受理条件,包括债权人拒绝或延迟受领债务标的物、债权人无法到达债务履行地、债权人信息不明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建议借鉴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主义思路,债务人在受理清偿性提存公证前应先履行送达程序。在债权人拒绝受领或延迟受领、不在
提存的适用条件,包括债权人下落不明、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等情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打官司时请律师的必要性,律师可以处理杂务、答疑解惑,减少败诉风险,提高胜诉概率,最大化维护客户的合法权利。
提存的适用条件以及律师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提存的适用条件包括债权人下落不明、拒绝受领、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等情形。在协商、仲裁和诉讼阶段,律师分别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把握赔偿协议内容、参与仲裁和诉讼程序,降低诉讼风险,减少当事
无人认领的提存标的在我国法律下的处理方法。提存物在规定时间内无人认领将被视为无主财产,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债权人可随时领取提存物,但若对债务人有到期债务未履行或未提供担保,提存部门可拒绝其领取。此外,如陷入法律纠纷需委托律师,可点击相关链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