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被告人朱某在合同诈骗案件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符合从犯特征。原因如下:
因此,被告人朱某应被认定为从犯,并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起诉书所列举的本案17次诈骗行为,被告人朱某仅参与了第5、15、16、17次的实施,其他次数无确凿证据证明其参与其中。根据“疑罪从轻、罪疑从无”的法理,不能推定朱某参与了这几次诈骗行为。因此,被告人朱某的涉案数额应以第5、15、16、17次累计认定为14218元,远未达到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
被告人朱某对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无异议并自愿认罪,且如实供述了自己及其他人的全部罪行。他对自己的犯罪表示悔罪,在与辩护人会见时,多次表达了对家人、受害人的歉意,并表示愿意退还一部分犯罪所得。被告人朱某的自愿认罪、悔罪态度应得到肯定,合议庭应从轻处理。
此外,被告人朱某的家庭现实困难也应得到考虑。他的父母为老实憨厚的农民,家境贫困,且家里有巨额债务。朱某在犯罪之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希望合议庭能以人为本,尽量从宽处理。
审判长、审判员:被告人朱某因一时的贪念犯下了罪行,但请合议庭充分考虑以上辩护意见及被告人朱某的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依法从轻处罚。
此致
XX区人民法院
辩护人:XX律师事务所
XX律师
2012年11月29日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