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诈骗罪中,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行为人的口供,另一种是通过行为人客观表现来推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以“经济纠纷”为借口来掩饰其诈骗行为,很少有人会自愿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因此,如何从行为人的客观表现中推定其主观意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几种观点,包括“履行能力说”、“客观分析说”、“原因分析说”和“分段分析说”。下面将对这几种观点进行评析。
履行能力说认为,只要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履行能力,就可以推定其主观上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然而,这种标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行为人的履行能力可能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履行能力或履行能力不足并不能排除行为人存在无本经营或小本经营的可能性。其次,行为人的履行能力也可能因为在合同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我国承认了隐名代理和居间合同的存在,行为人可能通过取得有履行能力的第三人的支持,使自己由合同的本人转变为代理人或居间人,从而使合同得以履行。这种行为虽然可能产生民事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诈骗的范畴。因此,履行能力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不适宜作为判断“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
客观分析说以行为人的实际履行能力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行为人的履行态度和对合同标的物处理情况等客观因素来认定其主观目的。这种标准相对于履行能力说更加全面,能够综合考虑行为人在诈骗行为中的多种客观表现,如是否做好履行义务的准备,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处理标的物等。然而,客观分析说仍然是以履行能力为主要依据,并没有解决履行能力标准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此外,客观分析说只限于对行为人客观表现的分析,没有分析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不同阶段的主观目的,因此,仍然是不全面的。
原因分析说通过分析行为人是否履行合同、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以及造成损失的真正原因来确定其主观上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这种分析综合考虑了合同的两个阶段,兼顾了行为人的主观和客观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原因分析说主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在逻辑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虽然行为人的诈骗行为必然是合同不能履行和一方当事人损失的原因之一,但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只是诱发诈骗行为的原因之一,而合同不能履行和造成损失的原因是由诈骗行为引起的。因此,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这两种后果之间存在的只是间接的因果关系。在多因一果的情况下,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和造成损失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而行为人的诈骗行为只是其中一种。因此,原因分析说通过两重推定来确认行为人主观上的目的,在逻辑上不够周延,其结论也不一定准确。
分段分析说在合同签订阶段以及合同生效阶段采取不同的标准来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合同签订阶段,以行为人是否以虚假的身份和虚假的担保来欺骗对方,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交出财物作为判断标准。而在合同生效阶段,则以行为人的履行态度、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以及合同标的物的处理情况来认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分段分析说综合了前面几种观点的优势,既考虑了合同全过程中行为人的客观表现,又分别考虑了合同签订和履行阶段的客观表现。此外,分段分析说摒弃了以“履行能力”为唯一依据的观点,将行为人的真实身份和提供的担保的真实性作为重要的考察依据,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履行能力标准的不确定性问题。然而,这种分段分析并不能完全概括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例如,在合同签订阶段,行为人可能以真实身份出现,但对自己的财产状况作出虚假声明,这也是其非法占有目的的表现之一。此外,分段分析说也不能正确解释行为人在效率违约的情况下的主观目的,即行为人认为不履行合同对自己更有利,拒绝履行合同但自愿选择承担违约责任,此时行为人并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意外险和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以及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认定。在发生交通事故并涉及工伤保险责任时,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交通事故保险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的赔偿。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根据刑事司法解释和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具体数额根据不同类型的诈骗而定,其
⑥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所规定的欺诈手段的,原则上均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⑦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几种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要素密不可分。但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是合同诈骗罪构成中的客观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有无非法占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