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个人和单位均可犯本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涉嫌合同诈骗罪的应予追诉: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包括以下五种行为:
即以凭空捏造出来的单位的名义或未经他人授权或同意以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犯罪分子为了取得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往往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以达到利用合同骗取钱财的目的。票据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等金融票据。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指证明其对某些本不享有权利的财产享有权利的虚假文件,如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产所有权证以及其他虚假的动产、不动产权属的证明文件等。
这是犯罪分子常用的诱骗手段。通过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使对方当事人对其履约能力和诚意产生信任,进而与之签订金额更大的合同。犯罪分子以此为诱饵,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达到诈骗的目的。
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只要签订了合同,对方当事人给付了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其犯罪目的就已实现,然后便逃跑、隐藏或躲避。
这是一个概括性规定,因为合同诈骗犯罪手段多种多样,法律无法穷尽。司法实践中主要涉及收受当事人给付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无正当理由既不履行合同义务又不退还,用于挥霍致使无法返还等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由此可见,合同诈骗罪的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不会判处死刑。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 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