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定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定

时间:2020-05-25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640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给我们审查逮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与界定谈点粗浅看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掌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审查逮捕案件质量。

[主题词]合同诈骗罪民事欺诈行为区别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合同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纽带,对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不法分子乘经济立法尚不完备之机,以搞活经济为幌子,大肆进行诈骗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的诈骗活动。它既包括合同诈骗罪,也包括民事欺诈行为等,为此这给我们审查逮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合同诈骗罪、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等的界限难以掌握,容易混淆是非,不利于区分罪与非界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惩罚犯罪,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分析。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与界定谈点粗浅看法,以便在今后的审查逮捕工作中掌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正确适用法律,防止错捕发生,以确保批捕案件质量。

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概念

1、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从犯罪构成角度看,合同诈骗主要特征:(1)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事实上,行为人无履约能力,无担保能力,主观上丝毫没有履约意愿,却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以达到骗取钱物的目的。(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行为具体形式: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签订合同的行为;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担保的行为;3没有实际履约的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责任,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行为;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3)侵犯的客体是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公私财物所有权。《民法通则》规定:签订、履行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诚实信用”原则,以欺骗行为为手段,以签订、履行合同形式而实施的合同诈骗,违反了上进原则,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虚假证明材料的合同是否有效

    通过提供虚假材料签订合同,是属于合同诈骗的行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还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 合同欺诈罪的构成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