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同诈骗罪
时间:2024-04-29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的行为;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并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条抽象规定和相关概念模糊,给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带来相当的困惑。
一、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的定义
1. 广义和狭义的合同概念
根据民法学的观点,合同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合同是指确立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包括经济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等。狭义的合同是指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同,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
2. 合同的法律定义
我国民事法律对于合同的概念有两条明确规定。一是《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订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二是《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3. 合同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订立。然而,对于合同诈骗罪的“合同”概念,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中提到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公私财物”的表述,可以视为合同诈骗罪的雏形规定。现行刑法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单独分离出来,并将其归类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犯罪行为。因此,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应当指代反映市场交易内容的债权和物权合同,而不包括行政合同、劳动合同、婚姻合同等。此外,由于刑法中在金融诈骗罪一节中设立了集资、贷款、票据、金融凭证、信用证、信用卡、有价证卷、保险诈骗罪等罪名,因此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自然排除了上述内容。
4.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形式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是犯罪分子所采用的手段,也是构成该罪的特征之一。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合同可以是无效合同或有效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合同法》规定的其他形式,如摄影、录像、电子邮件等。口头合同应当排除在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外。《合同法》规定,除即时清结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合同诈骗罪的法条中提到了“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表述,其中签订即指签字、订立的意思,两者相合表明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不包括口头合同。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合同的形式和法律效力并不影响诈骗犯罪的成立。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无效对合同诈骗罪的影响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刑事第二审辩护词
刑事第二审中的辩护意见。首先,针对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被告人是否犯有合同诈骗罪的争议点,并指出一审判决在证据采信上的错误。其次,阐述了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的原则,包括不受诉讼阶段、罪行轻重、案件调查情况和认罪态度的限制,以及
-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解释
-
梁某的行为分析及定性
-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