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区别
时间:2023-12-13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合同诈骗与票据诈骗的界限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改革开放的机会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在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和票据诈骗犯罪尤为突出。这两种犯罪行为虽然在本质上都属于诈骗,但由于它们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不同,容易混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区分合同诈骗和票据诈骗,以便于正确适用法条,定罪处刑。
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财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等。
票据诈骗罪
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票据诈骗罪侵犯的是票据所有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金融机构的财产权和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是货币和有价证券。
区别与关联
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客体、犯罪对象和客观方面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合同诈骗罪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而票据诈骗罪发生在票据交易活动中。此外,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作为担保进行诈骗,而票据诈骗罪的行为人直接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进行诈骗。然而,由于票据是合同的一种形式,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之间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当一行为同时触犯这两个罪名时,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的原则,应以票据诈骗罪论处。对于金融票据与经济合同相关联的诈骗案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如果在合同诈骗过程中使用价值基础不真实的票据作为给付,并同时符合合同诈骗罪和票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以票据诈骗罪定罪量刑。而如果行为人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作为合同担保进行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刑。另外,如果在合同诈骗实施完毕后,使用虚假的金融票证搪塞被害人,借故推脱或者意图掩盖犯罪事实,应以合同诈骗罪处理。而如果以骗取银行承兑汇票为目的,采用虚构购销合同、伪造不可撤销质押担保书等办法,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银行资金,应以票据诈骗罪论处。
结论
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实施方式、犯罪对象和客观表现上存在差异。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正确区分二者的界限,并根据具体情况适用相关法条进行定罪处刑。这样才能保护正常经营,打击诈骗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公平正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无效对合同诈骗罪的影响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刑事第二审辩护词
刑事第二审中的辩护意见。首先,针对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被告人是否犯有合同诈骗罪的争议点,并指出一审判决在证据采信上的错误。其次,阐述了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的原则,包括不受诉讼阶段、罪行轻重、案件调查情况和认罪态度的限制,以及
-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解释
-
梁某的行为分析及定性
-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