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被告人刘某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A公司法人代表邱某后,向邱谎称自己认识的董某(同案被告人,B公司董事)是省国土资源厅的处长,可以请董某办理锑矿探矿证。邱某听后,便产生了合伙办证的想法,于是与刘某约定各出资20万元办理探矿证。签订协议后,邱某由于担心刘某的资金实力,要求刘某先预付10万元。刘某为骗取邱某的信任,将100元现金存入董某的银行账户,却将这100元的存款凭条伪造成一张10万元的存款凭条复印件给邱某过目。邱某见后信以为真,于当日将20万元存入董某的银行帐户。款到后,被告人刘某和董某将这20万元钱取出,购买小车。2008年3月,刘某与邱某签订还款协议,此后,被告人刘某、董某长期躲避邱某,拒不还款,也未办理锑矿探矿证。
对本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刘某与邱某签订了合伙协议,且2008年3月被告人刘某在邱某的要求下,写了一张偿还承诺书,里面详细约定了偿还欠款、利息及起诉法院。可见刘某事后有承担违约责任的意愿,这已经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诈骗,而是一种有欺诈性的民事债权债务关系。
刘某、董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刘某和董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区分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应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判断,特别是如何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从被告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分析。
本案中,刘某和董某为了诈骗邱某的20万元,进行了精心策划,以10万元的假存款凭证(实际只存100元)骗取邱某的信任,诱使刘某转帐20万元到董某的帐户上,在钱到帐后的两天就将钱全部取出用于个人购买高级轿车,并未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刘某既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也没有去实际履行合同,而是将骗来的钱购买高级小车用以挥霍。事后二人一直躲避邱某,逃避承担责任。虽然事后刘某与邱某签订了还款协议,但是这只是刘某、董某因邱某报案,害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无奈之举。并且在签订了还款协议之后直到案件审理终结,刘某、董某一直未有任何归还邱某钱的实际行动。
综合上述客观事实,足以证明刘某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行了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行为,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依据其事后签订了还款协议来认定其没有合同诈骗的故意。
买房协议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公寓与住宅的区别。包括建筑面积比例、日照条件、土地性质、产权年限、水电费计算、落户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如果购房合同中存在欺诈行为,如将住宅改为公寓而未告知购房者,则构成诈骗罪。
利用市场上紧缺的畅销商品等欺诈手段骗取预付款或货物的行为。骗子会制造紧迫感,通过小额合同骗取信任,展示别人的货物等手段进行诱骗,设置圈套以及利用卖方托儿等手段实施诈骗行为。他们会制造虚假的信誉和信任,骗取受害者的货款或货物后消失无踪。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