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行为人签约时的主体是虚构、假冒的,存在无营业执照、无办公地点、无资金和货源等重大不真实情况。
合同诈骗:行为人以签订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合同欺诈:行为人在签约时或合同有效期内具备充足的货源或后备货源,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或担保,或具有找到货源、资金的可能性,或具有承担违约责任的能力。
合同诈骗:行为人通常无履行能力且不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或仅履行少量义务,以骗取更多财物。
合同欺诈: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积极为履约作出努力,或虽不能全部履约但自愿返还已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不考虑如何履行合同,或者以履行其中一部分为诱饵,对其余部分不再履行,也不退还已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款物。
合同欺诈:合同当事人取得对方货款后,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或履行合同所必须的开支。
合同诈骗:合同当事人取得对方财物后用来偿还其他债务或进行违法活动,甚至携款潜逃,根本不履行合同。
上述几个方面不可单独作为区分的标准,应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判断。尤其要抓住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这一重要标准,结合客观行为和危害后果,才能正确区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投资协议纠纷与诈骗之间的关系。投资协议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但若涉及欺骗、欺诈投资者、非法占有投资者财物等行为则构成诈骗。当事人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合同争议。诈骗罪的要件包括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使用欺诈手段骗取财物、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
加盟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和是否构成刑事责任的问题。合同欺诈涉案金额不同,处罚也不同。个人参与合同欺诈活动,根据涉案金额大小,将面临不同的刑罚,包括单处罚金、拘役和有期徒刑等。对于单位实施合同诈骗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相应的刑
回收旧衣服被骗加盟费的维权问题。受害者可以通过投诉或报警的方式追回被骗款项,并提供加盟合同、收据等相关证据资料。根据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面临刑事处罚,而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和刑事责任则视涉案金额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