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实施诈骗的目的,行骗者采取了一种合法的手段,即持伪造的或他人的身份证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公司。随后,他们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培训员工,并由员工进行诈骗。整个诈骗过程中,真正的幕后策划人始终不露面。因此,合同诈骗案件最终追究刑事责任的通常是公司的业务员或一般员工,而隐藏在合法公司后面的策划人因为很少直接与受骗者接触,从而得以逃避法律制裁。以合法公司名义行骗可以减少行骗的风险,并增加行骗手段的隐蔽性。更有甚者,公司连自己招聘的员工都骗,情节十分恶劣。例如,钟某某、梁某某合同诈骗一案,正是通过依法成立的某市某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名义行骗。为了"增加收入",他们还在该市内成立多家分公司行骗,由于欺骗性大,连该公司的部分业务员甚至都上当受骗。
行骗者大多是有多次行骗劣迹的老手,一旦罪行被识破,他们就会立即逃之夭夭。当他们认为风声不紧的时候,就会重新开始行骗活动。由于他们对于行骗手段非常熟悉,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成立诈骗组织,实施诈骗行为。为了逃避法律惩罚,他们会吸取教训,得手后立即销声匿迹,给有关部门查办造成困难。例如,郑某某合同诈骗一案,郑某某及同案人王某某等人案发前在某某生态农庄工作。该农庄被查处后,郑某某和王某某又到某市某贸易有限公司继续进行诈骗活动。正是由于熟悉"业务",使得该公司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共骗取被害人人民币20多万元。
公证和律师见证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法律见证形式。行骗者利用这两种形式,容易抓住受骗者的心理,从而使合作项目和合同的真实性得到体现。受骗者常常认为,合作项目和合同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若对方违约,通过法律程序可以保障自己的权利。这种心理使得受骗者完全相信行骗者,从而被行骗者多次骗走财物,有时甚至连续被骗还毫无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通常在受骗者犹豫不决时使用,行骗者只要使用这种办法,受骗者都会相信并上当受骗。例如,吴某、李某某合同诈骗案,两被告人将与被害人签订的合同予以公证或律师见证,使被害人对合同内容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从而得以骗取人民币50多万元的巨款。
合同公章和法人章的重叠问题,涉及合同生效条件和当事人的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在依法成立时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当事人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合同效力,需遵守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合同未到生效日期是否可以反悔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签订合同后反悔属于违约,违约方需承担违约责任。合同一旦成立,当事人应当按约定履行,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即使合同未正式签字或盖章,只要对方接受金钱,合同即刻成立。因此,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
市场经济下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特点、分类及防范对策。指出合同欺诈现象日益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并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切入点,分析了合同欺诈的智能性、隐蔽性等特点,以及实体性欺诈和形式性欺诈、主观欺诈和客观欺诈的分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加强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