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合型"诈骗越来越多
近年来,合同骗子的作案手法已经从过去的个体行为发展为多人合伙、明确分工的"组合型"诈骗。这种形式的诈骗更具欺骗性,因为看起来更合法。例如,2001年,高某等6人为了诈骗目的,冒用**伟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及公司印章,分别假冒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业务员等职务,租用了某建筑材料公司的办公室。他们谎称自己是某建筑材料公司的下属企业,分工合作进行诈骗活动,几个月内骗取了价值达288万余元的钢材等建筑材料。
2. "障眼法"以假乱真
一些骗子会虚构单位或冒用其他单位的名称进行诈骗,或者利用私刻公章、提供虚假担保等手法,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例如,2002年,被告人杜某为了骗取巨额钱款,采用私刻公章、伪造货物提单和房产权确认书、提供虚假担保等手法,骗取某公司人民币600余万元。这种连环式造假手法的诈骗案具有较高的障眼程度和欺骗性。
3. 部分付款做"诱饵"
一些骗子利用一些单位对他们缺乏了解,又急于推销产品的心理,以"货到款清"为幌子,签订虚假购销合同,并假意先付部分货款进行诈骗。例如,2003年,被告人李某等人冒用某化工采供站的名义与化工公司签订采供合同,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履行部分合同的手段骗取对方信任,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他们共骗得全国各地39家化工厂价值700余万元的化工产品,然后以低价销售并分赃潜逃。
1. 加强合同审查与尽职调查
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对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进行尽职调查,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誉。特别是对于涉及较大金额的合同,应该更加谨慎,避免上当受骗。
2. 注重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完整性
合同的条款应该明确具体,避免模糊和歧义,以防止骗子利用漏洞进行诈骗。同时,要确保合同的完整性,不要遗漏重要的条款和内容。
3. 坚持原则,拒绝违法要求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对方提出违法要求,应该坚决拒绝并保护自身权益。如果发现对方存在违法行为,应该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寻求法律援助和维权途径
如果发生合同诈骗案件,应该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向律师咨询,寻求法律建议,并根据情况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维权。
总之,合同诈骗是当前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加强法律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合同诈骗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损失。
学生遭受套路贷反被仲裁的法律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可申请撤销不当裁决。套路贷常见手法包括阴阳合同、高额违约金和环环相套的诈骗手段,使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遭遇此类情况,需警惕并寻求法律帮助。
合同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区别。两者侵犯客体、犯罪对象、主体、目的不同,并且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以及法定刑也不同。合同诈骗罪主要侵犯经济合同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是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而贷款诈骗罪主要侵犯国家对银行贷款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银行的贷款
强制医疗案件的证据提供要求以及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表现。强制医疗案件需要提供包括报案材料、当事人陈述、相关证明材料等在内的证据,而合同诈骗罪则表现为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票据作担保等行为特征。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