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期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在该期间内,权利人如果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该民事权利将在法定期间届满时消失。
排斥期具有以下特点:
例如,债权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发生后的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则该撤销权将消失。这里的5年是最长的保护期,即从发现可撤销事实之日起的一年内应当行使撤销权,但如果在可撤销事实发生之日起的五年内都没有发现,撤销权将消失,即使之后发现也不能行使。
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期间是诉讼时效。当诉讼时效届满时,当事人请求权的胜诉权将消失。
《合同法》第75条规定了债权人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并提供了两种计算方法。
该条实际上规定了两类期限:
因此,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期间为5年。
(一)债务人的恶意
恶意有意思主义与观念主义对恶意的界定存在分歧。按照意思主义,债务人在行为时必须有诈害的意图。按照观念主义,债务人必须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或增加其无资格状态,以知其行为可能对债权人的权利造成损害。
(二)受益人的恶意
受益人在《合同法》中称为“受让人”,在《合同法解释(一)》中称为“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受益人是指基于债务人的行为而获得利益的人。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受益人在获得一定财产或财产利益时,已经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权利有害,也就是说已经意识到该行为对债权造成损害的事实。至于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者是否曾与债务人恶意串通,不再考虑。
(三)转得人的恶意
在某些立法例上,有关转得人的规定。所谓转得人是指由受益人取得权利的人。
某店面合作开xx店的合伙合同书内容。合同规定了合作期限、经营管理方式、装修费用分担、盈利分配、费用支付、联名户头办理、经营终止事宜、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合伙开店的钱和账的管理,需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每笔支出和收入,并进行核对。在开店初期应制定好各种制度和
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主张不安抗辩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纠纷通过诉讼解决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能再行使不安抗辩权。只有在符合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及时通知对方并提
离婚后是否可以变更按揭贷款人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离婚后不能变更贷款人,但如果银行同意,则贷款人是房产证登记的产权人。借款人的变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如借款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况。同时,当贷款合同
合同变更的法律原则和程序。首先介绍了协商一致原则,双方协商一致且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时可变更合同。其次,阐述了不可抗力原则,在发生不可预见、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时,可作为合同变更的依据。最后,强调了特殊程序的要求,如果法律要求办理批准、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