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依法律和合同规定履行义务,而债务人则有义务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一定的行为。
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债务人也可以将其债务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这样,第三人可以取代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地位或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合同关系的主体。
合同主体的变更实际上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包括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以及合同权利义务的综合转让。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的效力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失效。如果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如果一方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视为条件未成就。
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合同的效力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在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在期限届满时失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是,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如果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如果被代理人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如果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非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否则该代表行为有效。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该合同有效。
合同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为无效合同:
合同中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以下合同:
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如果当事人请求变更,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撤销权的消灭情况包括:
无效的合同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如果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合同无效、被撤销或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根据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如果无法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应当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根据此行为取得的财产应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给集体、第三人。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及其消灭的情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撤销权将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合同稳定性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立法明确规定期限。超过期限,当事人将失去撤销权利,必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问题,对比了外国立法例如罗马法、法国法律、德国法律、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章指出,我国合同法在任意撤销权限制方面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与法规制定的目的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债权的转让是合同主体的变更,第三人取得合同权利成为合同当事人。债权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的要件。另一种通知方式是债权人、受让人、债务人共同订立债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