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合同诈骗罪是指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为了单位的利益,经单位决策机关或决策人同意,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单位作为合同诈骗的主体,需要满足以下两个要件:
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必须明知、默许或指使单位在对外交往中进行合同诈骗行为。
非法所得必须归单位所有或基本归单位所有,例如用于发放工资、奖金、集体福利或进行其他经济活动,或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在认定单位合同诈骗罪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如果法人或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以法人或单位的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并且犯罪非法所得归法人或单位所有,属于单位合同诈骗。如果是假冒法人或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以法人或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并且法定代表人或法人事后不追认,属于个人合同诈骗。
如果法人或单位组织内的自然人在职务范围内以法人或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并且犯罪非法所得归法人或单位所有,属于法人或单位合同诈骗。如果是以法人或单位名义实施的非职务行为或非授权行为,并且法人或单位事后不追认,属于个人合同诈骗。
如果自然人经法人或单位授权在授权范围内以法人或单位的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或者无代理权的自然人以法人或单位的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后经法人或单位追认,并且犯罪所得归法人或单位所有,属于法人或单位合同诈骗。如果是盗用、冒用、伪造法人或单位公文、证件、印章,或以终止后的法人或单位的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属于个人合同诈骗。
在处理法人或单位合同诈骗案件时,除了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外,还应对法人或单位进行必要的刑事处罚,并让其承担行政、民事或经济责任。因为这种犯罪是以法人或单位整体意志进行的活动,非法所得也全部或基本归法人或单位所有,所以对法人或单位进行惩罚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犯罪都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虚假债权转让是否构成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虚假债权转让若构成合同诈骗罪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另外,公司债权转让个人需要满足有效存在的债权、双方的合意、债权可让与性和转让通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