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履行抗辩权本质上是对先期违约的抗辩。先期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之前违约,成为另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原因。先履行抗辩权是对负有先履行义务一方违约的抗辩,即对先期违约的抗辩。
先履行抗辩权是对违约的抗辩,与权利消灭的抗辩有所区别。权利消灭的抗辩是因合同效力消灭,当事人享有的拒绝履行的抗辩权。例如,不可抗力导致一方合同义务全部无法履行,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主张权利消灭的抗辩,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当不可抗力导致合同部分无法履行时,也可以发生权利消灭的抗辩,当事人可以履行能够履行的那一部分。当不可抗力导致合同迟延履行时,一般情况下,另一方的履行期限应当顺延。如果迟延履行一方要求在后履行的一方按原期限履行,而后一方拒绝履行,则不属于先履行抗辩权,而属于权利消灭的抗辩权。因不可抗力导致自己一方履行迟延,合同对另一方履行期限的规定失去效力。
创立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有助于区分双方违约和一方违约的问题。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时,应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民事责任。在双务合同中,由于双方义务的关联性,双方各自违反应承担的义务,各自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很少出现。司法实践中,常将一方先期违约,另一方中止履行合同认定为双方违约,令双方同时承担违约责任。先履行抗辩权反映了合同义务之间的联系,运用此概念能够清晰地说明一方先期违约与另一方中止履行合同的关系。这对正确确定当事人行为的性质和违约责任是很有用的。
先履行抗辩权反映了后履行义务人的后履行利益。后履行利益包括期限利益(或顺序利益)和履行合同条件。期限利益或顺序利益对当事人来说有时非常重要。例如,合同约定买方在一月付款,卖方在同年六月发货。这个约定对卖方来说具有期限利益或顺序利益。期限利益的主要表现在于卖方可以利用买方的资金和时间差去组织货源。如果买方到期不付款,卖方也可以不供货,原因是买方未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视为双方违约,而应认定买方违约,卖方因对方违约而行使抗辩权。履行合同条件指的是一方的履行是另一方履行的前提条件。例如,某些买卖合同明确规定:款到提货或交款提货。在类似的规定中,顺序利益和期限利益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一方履行与另一方履行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
疫情下合同履行的问题,特别是租房合同的解除条件。如果只是暂时影响合同履行,可以通过延期履行实现合同目的,不能解除租房合同。只有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如因疫情导致无法使用期限超过租期的大比例时间或超过租期,当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这一法律工具在保护当事人权益方面的重要性。不安抗辩权定义为我国合同法中的双务合同中的权利,当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先履行方有权暂时中止履行。收律师费的不安抗辩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包括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负债务、先履行方必须有确切
违约责任中履行不能的各种情形和具体分类,包括主观与客观、自始与事后、全部与部分等不能的情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拒绝履行、迟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等违约行为的具体表现和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人违约的构成条件之一——债权人迟延的情形和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