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主体是合同关系的核心,也被称为合同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而债务人则有义务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执行一定的行为。
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地位是相对的。在某些合同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仅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当事人仅负有义务,因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容易确定。然而,在其他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双方互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一方享有的权利是另一方应尽的义务,而另一方承担的义务是一方所享有的权利。因此,双方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合同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这是合同关系与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等之间的重要区别。尽管合同关系的主体或当事人是特定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债务人可以将其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因此,第三方可以取代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地位,或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合同关系的主体。这种债务主体的变更并没有改变合同关系主体的相对性特点,因为一旦第三方取代原合同关系当事人或加入合同关系,他们就成为特定的合同关系当事人,因此合同关系的主体仍然是特定的。
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结果,是为了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的民事权利义务而设立的,合同的内容即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由意思表示的内容来确定的。
合同是一种双方或多方或共同的民事法律行为。首先,合同的成立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其次,合同的各方当事人需要相互或平行作出意思表示;再次,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需要达成一致,即达成合意或协议,并且这种合意或协议是当事人平等自愿协商的结果。
合同是以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的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首先,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或共同的经济利益,因此合同的内容涉及当事人之间的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其次,合同当事人为了实现或保证各自的经济利益或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合同的方式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订立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这包括合同主体必须合法,订立合同的程序必须合法,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合同的履行必须合法,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必须合法等。
合同依法成立后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律约束力意味着合同的当事人必须遵守合同的规定,违反合同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担保合同的定义与作用,涉及反担保中的第三方担保人身份和资产抵押问题。担保合同是确保债权人利益的有效手段,其效力认定要考虑主合同是否有效及担保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是否合法妥当。第三方反担保人并不限于借款人自己,任何具备担保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反担保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成立之前的法律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承担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支付效果或处理合同终止后的事务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