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务授权行为(依法执行公务)
指的是根据法律授权和相关规定,在必要情况下因行使职权而对他人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行为。
条件:合法授权;合法执行职务的程序和方式;执行职务的活动是必要的。如果不造成损害,则不能执行职务。
2、正当防卫
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财产、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构成要件:现实性;必要性;针对性;目的性;合理性。
3、紧急避险
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财产、人身或其他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不采取的对他人造成较小损害的行为。
构成要件:危险的紧迫性;避险的必要性;避险行为的合理性。
1、受害人的过错
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或扩大存在过错。这会产生两种情况:
部分免除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可以减轻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全部免除责任(只要受害人对侵害结果的产生存在过错或故意,就可以完全免除行为人的责任。例如,高度危险作业导致损害,只有受害人故意才能免除行为人的责任;饲养动物导致损害,如果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2、第三人过错
第三人过错的法律后果是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当第三人的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时,第三人过错是免责的事由。如果第三人的过错是导致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且加害人的行为也是造成损害的共同原因,那么加害人的赔偿责任可以减轻。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八条,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不可抗力
确定不可抗力的标准是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要求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即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只有在不可抗力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的情况下,才可以免除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按照其规定执行。
保证人追偿权的诉讼时效及条件。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才有追偿权,且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时主观上不能有过错,否则不能向主债务人追偿。如果保证人在可以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而没有主张时清偿了债务,则不能再向债务人追偿。具体问题应咨询专业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构成和效力。构成条件包括双方存在同一双务合同、债务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等。效力方面,后履行一方有权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当时拒绝其履行要求,且行使不安抗辩权时仍可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文章详细阐述了诉讼时效的认定方法,包括时效期间的起算、分期履行债务的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请求权和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