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基金法 > 基金交易 > 基金募集 > 房地产私募基金募集原则是怎样的

房地产私募基金募集原则是怎样的

时间:2020-05-25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3964
私募基金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这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私募基金,因为我们都知道私募基金的投资发展不同于其他股票投资的发展,尤其是私募基金涉及到房地产的时候。那么房地产私募基金募集原则是怎样的?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吧。

关于房地产私募基金募集原则是怎样的

1.遵循私募股权基金资金募集不公开的原则。无论是《公司法》的发起设立中的特定对象募集,还是《 证券法》等相关法规中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都说明私募股权基金需严格按照非公开途径募集资金,否则就与私募 股权基金的本质背道而驰。

2.遵循私募股权基金募集对象人数限定的原则。

《公司法》明确限定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证券法》等相关法规明确限定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由此可见私募股权基金在资金募集过程中严格限定投资人数,超过法律规定人数,将被认定为公开募集。

3.遵循尊重私募股权基金自行决定资金募集规模的原则。

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正待爆发的行业背景

自201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限购、限价、限贷及其它调控政策,至2011年中调控已开始显现效应。京沪穗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尤以住宅项目为主)普遍遭遇量价齐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低价抛售现象也逐渐增多。业界普遍认为,随着这些调控政策的持续,加之房地产开发信贷政策的结构性收紧,绝大部分房企的现金流甚至其生存将面临极大考验。

为“自救”和“过冬”,自2011年初起,越来越多的房企探索改变原有的融资模式,以成立或参与成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方式向民间募集资本;此外,一些传统的基金管理公司也看准房企的融资困境和市场的投资渴望,转型参与房地产私募基金的设立和募集。由此,构成了房地产私募基金爆发式增长的行业背景。

房地产私募基金面临的困难

目前来看,借力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房地产私募基金在中国的爆发已可预期。但是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新生事物,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快速扩张也面临着一些秉待解决的困难。

首先,在当前房企大规模生存危机的报道之下,加之房地产市场资金缺口的持续扩大,投资人对房地产私募基金投资的担保和收益要求也水涨船高,并直接造成房企融资成本的显著增加。事实上,一些中小型房企在进行基金募集时已经遇到了“投资人收益高则难以负担,投资人收益低则募资困难”的两难困境。

其次,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募资渠道不畅通导致其很难在市场上募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传统的募资渠道也即银行对于房地产私募基金基本都持否定态度,而新兴的募资渠道也即第三方理财机构刚刚起步,募资能力有限,除了**财富之外,鲜有其他第三方品牌足以支撑一只大型基金的募资需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私募基金公司的角色及职责

    私募基金公司的角色及职责,包括基金策划人、基金发起者、基金管理者和基金清算方的职责。私募基金经理的任职要求包括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专业资格、法规和政策熟悉度、技能要求、团队合作和独立操作能力等。基金托管人在私募基金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资产安全保障、监

  • 私募基金:对非公开交易的股权资产进行投资

    私募基金对非公开交易的股权资产的投资方式,包括杠杆收购、风险投资等。同时介绍了定向增发的定义和相关规定,包括发行对象、发行价、股份转让等。定向增发包括成为上市公司战略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情形以及通过定向增发融资进行并购扩大规模的情况。

  • 公司债券发行比例是多少

    (一)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以及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第十五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应当用于核准的用途;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

  • 私募基金监管底线是什么,规定是什么

    监管基本原则是,坚持“适度监管、底线监管、行业自律、促进发展”,明确私募基金行业三条底线,确保私募基金规范运作:一是要坚守“私募”的原则,不得变相进行公募;二是要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私募基金财产的投资包括买卖股票、股权、

  • 私募基金外包开展的条件是什么
  • 私募基金监管体系是怎样的
  • 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人数是多少
基金交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