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委托律师介入:原告委托律师收集相关赔偿证据,制作证据目录,起草起诉状,然后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满足起诉条件,法院会在七天内受理审查。
2. 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天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后十五天内可以提出答辩状。
3. 举证和开庭:法院确定举证责任期限和开庭时间,当事人双方在规定的期间内提交证据。开庭前,法院会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开庭后,法庭会进行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或律师的陈述、证人的作证、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的出示,鉴定结论的宣读,勘验笔录的宣读等。然后进入辩论环节,包括原告或律师的发言、被告的答辩、第三人的发言或答辩,以及交通事故双方的互相辩论。最后,审判长会询问各方意见,标志着开庭审理阶段的结束。
4. 宣判和判决生效:法院一般不会当庭宣判,但在开庭后的一段时间内,法院必须公开宣判并送达判决书,判决书生效。
5. 强制执行:如果被告不履行赔偿义务,原告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诉讼中确定被告对象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包括针对肇事司机、车主和单位的起诉。同时,文章介绍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车主承担垫付责任原则。证据获取方面,强调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重要性,并解释了法院对事故责任认定的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时间限制及相关处理方式。根据不同情形,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期限有所不同。当事人对责任认定有异议的,可在接到认定书之日起3日内向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复核结果一般具有最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