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采信及变更程序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上述问题,涉及到交通肇事案件中罪与非罪、正确量刑和处理等关键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常遇到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针对交通肇事案件的特殊性和司法实践的延续性,应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界定为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以便正确处理交通肇事案件。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结论性判断。鉴定结论作为诉讼中的一种独立证据,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中发挥了鉴定结论的作用。
首先,应改变目前事故责任认定主体由单一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规定,设立由道路交通、城市管理和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共同组成的专门机构,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心,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鉴定,确定和划分事故责任。该机构的性质和管理可参考价格认定中心的性质和管理方式,交通事故案件侦查人员不得直接参与事故责任的认定。
其次,要明确规定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有异议的变更和采信程序,特别是检察院、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事故责任认定书有明显错误时,可以委托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上级有权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专门机构(责任认定中心)进行复核认定;还可以在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事故责任认定的最终认定机构。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以及法庭审理情况作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采信的决定。如果法庭不采信事故责任认定书,则被告人犯交通肇事罪的罪名不能成立。通过以上程序,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人为因素,杜绝错案发生。
交通事故调解赔偿的期限问题。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十日内提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期限为十日。制作事故认定书的时限根据事故情况有所不同。调解原则根据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责任程度来确定赔偿责任比例,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赔
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赔偿无法调解时的诉讼途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复核审查期间涉及诉讼的情形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内容以及复核审查的内容等。在复核审查期间若当事人提起诉讼,复核将被终止。交通事故认定书需包括事故当事人情况、
交通事故认定中纠错机制的缺失问题。由于制度未提供救济途径,当事人在面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无法获得救济。法院纠错能力有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使得当事人难以证明认定书的错误。此外,由于缺乏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出错几率增加,易滋生腐败。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