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认定书是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事故的勘察和调查所作出的处理意见,其法律地位仅限于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事故认定书对于受理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和责任的认定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一定作为裁判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再以事故认定书意见为裁判依据。因此,人民法院有权独立确定争议案件的事实情况和责任分配,不必受事故认定书的约束。
2004年5月12日,胡某驾驶一辆小客车,以70多公里的时速由西向东行驶,驶于一分岔口。吴某驾驶一辆救护车,正驶向妇产医院,送一孕妇和助产护士二人。当双方车辆相距40米左右时,吴某发现胡某的车从对面行驶过来,即减速相让。然而,由于车速较快且路面湿滑,吴某无法及时停车,与胡某的车发生碰撞。
交通部门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并认为吴某驾驶不合格的救护车,因措施不当驶入逆行线,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规定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应减速行驶,但当天下雨路面湿滑,吴某仍以60多公里的速度行驶,也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胡某驾车速度超过了该路段限速,对事故的发生也有一定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的责任。然而,在本案中,事故认定书未明确说明事故的基本事实和形成原因,而是直接对当事人的责任进行了划分。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和格式未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这是由于具体办案人员的疏忽所致。因此,吴某对事故认定书提出疑问是合理的,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吴某的意见,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根据现场情况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证据而非行政行为,不可通过行政程序推翻。当事人若对认定书有异议,可通过提供新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我国的法律影响。该认定书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制作程序严格规定,内容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证据、形成原因、责任和意外原因等。同时,对制作主体资格、制作时间、制作形式和送达程序都有严格的审查要求。
交通事故处理赔偿时间过期后的法律途径。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间期限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包括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复杂的交通事故。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制作交通事故证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要求,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和意外原因等。交通事故认定书还应加盖公安机关处理专用章并及时送达当事人,同时告知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