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道交法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详细记载以下基本情况:
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准确记录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包括但不限于:
交通事故认定书还应当明确指出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责任或者意外情况。
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盖专用章,并分别送达当事人。同时,当事人还应被告知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期限以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不仅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也是当事人在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提交的重要证据。与以往不同的是,认定书的名称中取消了“责任”两字。这是为了避免混淆,因为事故认定中的责任与民事赔偿中的责任或刑事、行政责任并非同一概念。取消这两个字后,更加明确了认定书的性质,即作为一种证据。
认定书作为证据之一,其性质决定了它不具备行政可诉性,也就是说,对认定书的结论不满意的当事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同时,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时,应当对认定书进行审查,就像对其他证据进行审查一样。如果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认定书的结论,法院无需重新认定即可不予采信。因此,认定书与鉴定结论是不同的。
交通事故责任书的出具时间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完成检验、鉴定的期限,一般为不超过20日,并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或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
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赔偿无法调解时的诉讼途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复核审查期间涉及诉讼的情形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内容以及复核审查的内容等。在复核审查期间若当事人提起诉讼,复核将被终止。交通事故认定书需包括事故当事人情况、
交通事故起诉所需的材料清单。诉状书写要求严格,需提交原件并注明身份。起诉前提为交警部门已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需要提供当事人身份证明、肇事车辆和受损车辆关系证明等。必须提交的立案证据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等,还需提供伤残鉴定书等可提交的证据。
交通事故认定中纠错机制的缺失问题。由于制度未提供救济途径,当事人在面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无法获得救济。法院纠错能力有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使得当事人难以证明认定书的错误。此外,由于缺乏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出错几率增加,易滋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