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交警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共同提交书面调解申请。调解申请的期限为十日,从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上级交通部门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计算。
参与调解的人员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的其他人员。任何一方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
调解的开始时间取决于造成的损失不同:
调解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调解的期限为十日,从调解开始之日起计算。如果经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如果经调解达不成协议,应当终止调解,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记录在案:
合法原则要求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过程和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合法原则包括程序合法和实体合法。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具备必要的手续和方法。
公正原则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过程中平等对待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素,合理行使权利。
自愿原则指的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是通过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共同协商达成共识解决纠纷的方式。如果没有自愿,就不能进行调解。当事人有权按照真实意愿参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民事活动。当事人自愿是平等的前提,使当事人地位平等。没有自愿,就没有平等,也无法公平合理地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自愿原则的含义是:调解手段的运用与否以及调解的协议内容必须尊重道路交通事故各方的自愿。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过高地、无原则地要求赔偿,也不意味着应当赔偿的可以自愿不赔偿。坚持自愿原则要求不得压制或勉强对方,否则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就失去了意义。
及时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尽早依法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只要当事人各方一致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受理、通知和组织损害赔偿调解,以满足当事人的急需和意愿;另一方面要求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尽早安排和组织调解,即在法律允许的时限内尽早完成,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采用公开方式进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公开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首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提前公布调解地点和时间,允许旁听,但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除外。其次,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法律依据、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应公开,调解过程和意见应公开,调解结果也应公开。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的法律要求。当事人提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时,需递交起诉状并经过法院审查受理。之后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发送起诉状、被告提交答辩状等。接着是开庭审理阶段,包括通知诉讼参与人、核对身份、宣布纪律等。法庭调查与辩论后,法院会进行调解或
交通事故伤残重新评定的程序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对伤残评定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评定书后15日内向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重新评定。调解过程需在交通事故办案人员主持下进行,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包括调解次数、参与人员、替换和中断情况、调解的
交通事故调解的原则和程序。调解基于自愿、合法和事实清楚的原则,包括介绍事故基本情况、宣读认定书、分析事实、确定损害赔偿责任、计算赔偿金额和确定赔偿方式等步骤。调解中应遵循全面赔偿和公平合理的原则,保护被害人利益,恰当维护被告人权益,不能以赔代罚或多赔
交通事故调解的时间限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扣留车辆时,有明确的处理时限;对于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根据不同情况也有相应的时限规定。此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损害赔偿的期限为十日,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开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