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法律规定,机动车一方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义务人,非机动车非赔偿义务人。依该规定,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一方具游法定赔偿义务,而非机动车和行人不具有法定赔偿义务。根据“优者危险负担”原则,非机动车不应赔偿机动车的车辆损失。机动车无论在速度、硬度、重量及对他人的危险性上,均远远高于非机动车和行人,应负更高的避险义务。
本案中,金某并不存在故意,无需对肇事机动车进行赔偿。根据公平原则,非机动车不应赔偿肇事机动车车辆损失。现实中,非机动车、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害程度往往远甚于机动车,通常是非死即伤,而机动车一方一般只是造成车辆损坏等财产损失,很少有人身伤亡。如按责任比例承担损失,则可能导致行人所获人身损害赔偿抵不上机动车车辆损失后果。
保险人对第三者行使保险代位权应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具有赔偿请求权为前提。喻某作为肇事机动车方,不具有向受害人金某请求赔偿的权利,保险公司向金某行使代位权亦缺乏前提条件和基础,判决驳回保险公司诉请。
非机动车、行人非基于故意,无论其在交通事故成因中负有主要还是次要责任,作为受害者均不应对肇事机动车车辆损失进行赔偿。根据法律规定,机动车一方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义务人,非机动车非赔偿义务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金某并不存在故意,无需对肇事机动车进行赔偿。根据公平原则,非机动车不应赔偿肇事机动车车辆损失。
交通事故中全责车主死亡是否还用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全责车主死亡,其财产和保险公司仍要承担赔偿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损失由受害人故意造成,保险公司则不予赔偿。因此,全责车主的死亡不能免除对责任受害人的赔偿责任。
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引发交通事故时相关责任承担问题。被告违反国家报废车辆回收规定,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导致车辆重新上路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其出售行为与事故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属于共同侵权中的间接结合侵权行为。因此,被告需承担相应责任。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问题,包括财物损害、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受害人需要向法院提供多种证据来支持其索赔,包括公安机关的文书、医院诊断证明、费用凭证、误工损失证明、伤残评定结论、抚养关系证明和财物损失证明等。
2009年12月,王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损失包括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和财产损失。肇事车辆投保了交强险,但根据保险合同,医疗费用限额为1万元,伤残赔偿限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