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风声鹤唳的房地产市场中,高位接盘的购房者常常存在着由于误解而产生的侥幸心理。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误解是:一是“跌太多了我就断供,让银行当业主去”,二是“我的房子是唯一住房,银行肯定不能赶我走”。
然而,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尤其是关于“惟一住房不能查封、拍卖”的误解,我相信80%的中国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法院和银行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并且他们能够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支持他们的立场。
造成80%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误解有两个原因。首先,在2005年12月21日之前,国家的确是这样规定的。其次,在2005年12月21日之后,由于担心引发上访事件,很多法院没有严格执行新的规定,执法不严。
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关于惟一住房能否拍卖的问题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所以各地法院的判决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裁决。然而,2004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宣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就是惟一住房不能查封、拍卖的法律依据。
然而,这个规定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导致了大量豪宅不还债的情况。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1月14日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并于12月21日起施行。这个新规定总共只有7条,基本上可以被称为“惟一住房查封、拍卖指南”。其中规定,只要已经依法设立了抵押的住房,如果无法还债,都可以被查封、拍卖。对于债务人及其抚养家属居住的房屋(即惟一住房),给予6个月宽限期。如果在宽限期内不交房,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当需要强制迁出时,债务人及其家属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经法院核实,可以由债权人(申请执行人)为债务人提供临时住房。这种临时住房的地段和面积可以与原来的住房不同,可以参照廉租房标准进行解决。至于租金,由法院参照当时同类房屋的租金标准确定,并从拍卖款中优先扣除。至于需要给失去房子的人预留多少年的租金,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各地的判例来看,范围从1年到5年不等。然而,这一司法解释同时规定,“被执行人属于低保对象且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人民法院不应强制迁出”。因此,对于购买商品房后断供的人来说,显然不太可能属于低保家庭。
需要提醒广大朋友的是,如果真的面临供楼困境,需要明白以下几点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如果无法继续供楼,也不能简单将房子丢给银行,任由他们处置。可以计算一下已经支付的成本和房子可以卖出的价格,自己卖出总比拍卖更划算,损失更小。因为中国人讲究风水,拍卖的房子肯定会贬值。而且,有些地方的拍卖活动可能会被操纵。此外,通过与银行充分沟通,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延期还款方案,也许不必走到查封、拍卖的那一步。
其次,只有在国土部门办理了正式抵押手续的惟一住房,才能“更容易”被查封和拍卖。如果仅仅是合同约定,没有办理正式抵押手续,法院是不能轻易查封的。
保全财产的拍卖程序及相关条件。法院根据规定对被执行人的保全财产进行拍卖,同时拍卖标的的房地产需符合一定条件,包括不得买卖转让的房地产、以出让或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以及集体所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等。拍卖过程中,法院会委托拍卖机构并对其进行监
拍卖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点。拍卖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调整在拍卖当事人之间形成的特殊法律关系,其特点包括基于合同性、相对复杂性和以拍卖人的权利义务为核心。拍卖法律关系涉及委托人与拍卖人、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的多种关系,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交易方式。
法院公示和拍卖程序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法院网站应提供公示和公告功能,拍卖信息也会在当地报纸等媒体上公告。在拍卖前需进行价格评估,评估结果需及时送达给执行双方当事人。法院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强制拍卖或允许被执行人自行变卖财产。确定拍卖机构时需遵循相关
委托拍卖合同及其相关文件的详细内容,包括委托人的资料、标的物资料、拍卖公告、竞买登记记录、拍卖规则、拍卖笔录、成交确认书以及移交标的物的资料等。文章还介绍了拍卖资料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包括存档时限、检索方式等,强调企业应建立主要拍卖数据库以实现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