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第41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不得低于成本。
然而,在最低价评标方式实施中,评标委员会对合理的最低价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这导致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迎合招标人利用买方市场优势恶意压价的心态下,或者将"最低价评标"与"最低价中标"视为相同概念,简单地认定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这使得最低价招标方式演变为简单、原始、绝对的最低价中标方式。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尚未成熟、规范,建筑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招标人利用买方市场优势,将最低价中标演变为最低价抢标。一些实力较差、管理混乱的建筑企业为了赢得工程,片面地报低价格,谎报成本,以低于成本价承揽工程。这些建筑企业在承包工程后,为弥补成本缺口,只能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支出等方式来实现。这种做法最终导致工程施工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低下,为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合同纠纷埋下隐患,最终造成"半拉子工程"和"低质低价工程"。
最低价中标法催生了许多建筑业内人士熟知的"钓鱼工程"。这种工程是指建筑承包商以低价中标,然后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与设计方合谋,变更设计、增加现场签证等手段,迫使投资方增加工程款。这种行为背离了招标人降低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的初衷,同时也导致了腐败工程的产生。
尽管我国《招标法》规定招投标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但在建设工程领域,这一原则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操控局面或确保中标,投标人往往通过买标卖标、串标陪标等手段来达到目的。实际上,多个投标人代表的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投标人的利益,甚至几个投标人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分身"。这种买标卖标、陪标的方式制造了一个虚假繁荣的局面,使得建设工程市场陷入"积极"投标的局面。
招标与投标过程中的法律要求和条件。招标方需明确所有采购要求和条件,而投标方必须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编写投标文件,对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投标文件的处理包括废标认定、重大偏差的认定、投标文件的修改和撤消、投标有效期、投标截止时间和送达要求等。投标人在整
中标通知书的定义和作用,中标通知书是招标人在确定中标人后向中标人发出的书面凭证,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的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中标价格等,发出后招标人和中标人需遵守。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招标的方式,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并详细阐述了这两种招标
工作人员在开标前泄露标底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此类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需承担刑事责任,也可能受到罚款处罚和行政处分。工程开标流程包括检查投标文件密封情况、当众拆封投标文件和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及其他主要内容,以确保开标过程的公开透
投标保证金缴纳截止时间的规定以及退还的相关事宜。相关规定提到,投标保证金的缴纳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提交,可以提前递交但需合理,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示。关于退还方面,招标人在招标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返还,除非投标人存在违规行为。不同类型的招标项目对于投标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