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第41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不得低于成本。
然而,在最低价评标方式实施中,评标委员会对合理的最低价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这导致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迎合招标人利用买方市场优势恶意压价的心态下,或者将"最低价评标"与"最低价中标"视为相同概念,简单地认定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这使得最低价招标方式演变为简单、原始、绝对的最低价中标方式。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尚未成熟、规范,建筑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招标人利用买方市场优势,将最低价中标演变为最低价抢标。一些实力较差、管理混乱的建筑企业为了赢得工程,片面地报低价格,谎报成本,以低于成本价承揽工程。这些建筑企业在承包工程后,为弥补成本缺口,只能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支出等方式来实现。这种做法最终导致工程施工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低下,为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合同纠纷埋下隐患,最终造成"半拉子工程"和"低质低价工程"。
最低价中标法催生了许多建筑业内人士熟知的"钓鱼工程"。这种工程是指建筑承包商以低价中标,然后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与设计方合谋,变更设计、增加现场签证等手段,迫使投资方增加工程款。这种行为背离了招标人降低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的初衷,同时也导致了腐败工程的产生。
尽管我国《招标法》规定招投标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但在建设工程领域,这一原则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操控局面或确保中标,投标人往往通过买标卖标、串标陪标等手段来达到目的。实际上,多个投标人代表的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投标人的利益,甚至几个投标人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分身"。这种买标卖标、陪标的方式制造了一个虚假繁荣的局面,使得建设工程市场陷入"积极"投标的局面。
投标专用章是否属于公章范畴的法律问题。律师指出,如果投标专用章经过法定刻制程序并在相关部门备案,可认定为公章。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关于开标和评标的详细规定,包括开标过程、评标委员会的职责、保密要求等。
中标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评标报告的提交和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中标人的确定和中标标准、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合同的订立、履约保证金的提交、中标人的履约义务和禁止转让中标项目,以及分包的条件和责任等。文章强调了中标程序的规范性和法律效应,旨在确保招标过程
承包单位在违法转包或违法分包中的责任,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招标法》规定,承包单位违反法规转包或分包工程,导致损失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时,对于招标违规、中标项目转让或分包违规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此外,文章还涉及建设单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
工程合同招标后一方拒签的法律处理。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具有法律效力,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或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将承担法律责任。相关规定明确中标候选人的责任和违约处理方式,如未履行合同需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投标资格或吊销营业执照。不可抗力情况下不适用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