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是衡量企业在特定市场中所占比例的指标。根据我国的《反垄断法》草案,当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75%时,该企业可以被认定为具有独占市场的特征。
然而,仅凭市场份额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存在垄断是不够准确的。事实上,当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了35%的份额时,这个企业已经具备了操纵市场的能力。因此,《反垄断法》草案将50%作为判断垄断的界限。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占有率只是参考的数据,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一个企业是否存在垄断。除了市场份额,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企业是否拥有自主开发的关键技术,是否控制市场进出货渠道,以及是否具备政治优势等。只有当这些因素导致个人或集团能够操纵资本市场,破坏利益平衡时,才能将其定义为垄断。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在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上,可能存在着无数的买者,但只存在着数量很少的厂商或卖家,他们生产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量,每个厂商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每个厂商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他们都具有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但是,由于寡头市场厂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