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中,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对于经营者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份额是认定经营者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通常可以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因此,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我国《反垄断法》也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及其适用原则进行了规定。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然而,根据第二款规定,如果在前述情形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不应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也被称为微量不计原则。
推定制度允许相关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如果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规定,即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如果能够根据该规定第十条列举的因素证明其在相关市场内无法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者无法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则不应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反垄断法中的三个基本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合理规则和除外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关注垄断行为的恶意,不考虑实际效果,对于固定价格等典型垄断行为可以直接认定为违法。合理规则则侧重于衡量限制竞争的正负效果,考虑行为是否利大于弊。除外规则包括例外与豁免,适用于特定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